神什么
这个世界很奇怪,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工作,为了获取金钱。但往往是你越追求金钱的时候,你越难收获金钱。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是那么渴望获取金钱的时候,你反而更容易获得金钱。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回顾了一下自己,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其他人。大部分时候,都有这种现象的影子。
在这个逻辑当中,可能极少数人会主动去思这个问题,审视这种现象。更多的是,身陷其中的人,还在不断地被这种规律消耗自己。
等靠要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决定的,文化又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一种小聪明的思维文化中,很难产生大智慧。因为跳出固有的思维看世界太难了。我们总是习惯进入自己的惯性思维,偶尔想打破,甚至有时候主动中断打破了一下,实际上也是假象,很快我们又被原来的习惯惯性裹挟前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水往低处流,资本趋利性,注定了资本往优质资源聚集的地方靠拢。而有一些资源即使违背了这个原则,但只要从足够长的时间看,它还是会符合这个逻辑。
社会上有很多人,自己的重点没有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的维度,而是寄希望于意外的等靠要的成功。表面上可以获得一些红利,但实际上,正是这些不合规律的意外红利,让他陷得更深,偏的更远。也就是说,一些不是靠自身努力得到机会红利,实际上不是在真正帮助自己,而是在挠乱自己,助推自己走向更偏的方向。这也是很多人进入越走越难,越难又越钻营的痛苦根源的本质。
人与人,物与物都是有层次的。只是低层次的人与物很难理高层次的人与物的运转方式。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原因。因为层次不一样,讲的理不一样。
现实中,借钱是一个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低层次的借钱会越借越痛苦,直到借出烦恼,借出仇恨。而高层次的借钱,越借越顺,越借越有。背后的原因是,低认知层次的人,都是利己心太重,必生嫌隙。高认知层次的人,都遵循互利感恩的心态。
低认知的人,得到的帮助在无形中变成负担,而自己还不在意,甚至不自知。人情都是要还的,只是太多的人,特别是低认知的人选择性的忽略,从而在给自己负重而不自觉。高认知的人,从开始就很清楚人情逻辑,也从一开始就在卸重,互利感恩就是其表现。
中庸说:诚外无物,至诚如神。诚就是直面人性,不自欺,不欺人。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说的也是心诚。稻盛先生说的,做为人,何为正确,说的还是良知良能,诚以待人,诚以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