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你所认为的快乐,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下一句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该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秋水篇》。用以告诫人们,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对别人妄加揣测,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扩展知识: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鸿鹄安知燕雀之志是什么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说明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味在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出自哪里谁说的谁可以给我提供全文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原文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出自先秦庄周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全文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意思是: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中的《秋水》。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有什么深层含义
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因此,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物、事,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加揣测,所见所闻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庄子《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语译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解读
庄子在濠水桥上见到了桥下游动的游鱼,觉得它们很快乐,惠施因此提出质疑,说庄子并不是鱼,所以他并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们无法感受到鱼的欢乐和悲伤。因此,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物、事,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加揣测,所见所闻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作为其中的六个寓言故事之一,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