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纪媛媛上海报道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疾病的结构也向慢性病转变。因为慢性病患者不仅手术风险增加,而且更容易因病出现慢性伤口,这也使得慢性伤口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最近的一次慢性创面管理高峰论坛上,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烧伤创伤治疗中心主任陆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创面修复科韩春茂教授等,,就“如何实现慢性创面患者的早期防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分享和讨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韩春茂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慢性创面主要针对急性创面。一般来说,两三周能愈合的伤口叫急性伤口,一个月以上不能愈合的叫慢性伤口。另外,慢性创面是一种不能正常、有序、及时修复,修复后不能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创面。临床上以糖尿病足、应激性损伤、下肢动静脉溃疡为主。
“慢性创面的治疗存在于皮肤科、内分泌科、外科、内科、儿科、创面修复等科室,所以人群分布广泛。精心护理是早期干预和预防慢性伤口的更好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慢性伤口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包括护士、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的精心护理来预防。选择合适的功能性敷料不仅可以帮助慢性伤口患者降低感染风险、管理渗出、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帮助高危人群保护处于应激性损伤风险中的皮肤。”韩春茂教授说。
转诊机制满足慢性伤口管理的需求慢性伤口具有发病率高、风险大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延误患者的更佳治疗时机,导致截肢等损害身心健康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它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一些由创伤和皮肤损伤引起的慢性伤口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反差的是,慢性创面患者在一流医院面临着诊疗困难,很多医生甚至无法掌握创面扩张和创面修复的技术难题。目前慢性创面治疗基本需要在大型三甲医院或省、国家重点专科医院进行。
“每个三甲医院都有非常严格的医疗管理政策和制度,包括在我院住院天数只能控制在10天左右,医保费用需要严格控制。如果是慢性创面破了,准备伤口,然后修复,整个过程都在三甲医院进行。虽然三甲医院的专家可以掌握整个流程,但是患者的治疗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三甲医院的核心价值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在谈到目前慢性创面管理面临的问题时,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烧伤创伤治疗中心主任陆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建立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实现分级诊疗,对创面患者尤为重要。
为此,2018年初,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借助 *** 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拓展了创伤治疗医联体协作。目前已覆盖苏锡常及苏北地区近20家医疗机构,构建了覆盖全区的三级创伤(烧伤)救治体系、远程会诊与立体转诊体系、创伤数据库与质量控制体系、临床研究与转化平台、创伤预防体系、创伤教学与培训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同时,医院联合烧伤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急诊科、骨科、心胸外科、麻醉科、输血科、放射科、介入科等成立了院前急救小组、生命支持小组和创伤救治小组。,实现了对多发伤患者的无缝、快速、分区、整体急救,确保了院内急救反应速度在10分钟以内,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了救治的“黄金一小时”。
“二级医院的医生不愿意看慢性伤口,三级医院的医生不敢看。尤其到了年底,由于医保控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床位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慢性伤口的主要人群成为不被重视的一类。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锡模式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模式越来越值得推广。”鲁教授对说。
慢性创面治疗是一门以外科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创面损伤机制的研究、创面修复材料、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的应用等。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在当前医疗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帮助患者同质治疗、舒适治疗、精准治疗并不容易。江附属医院(原无锡市第三医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创新的、系统的慢性创伤疾病分级诊疗模式,现已成为全国创伤救治模式的标杆,在全国全面推广。
伤口治疗的需求推动了敷料市场的增长根据耀之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的创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除各种急性创面外,机体内部因素如局部血供障碍、代谢异常、肿瘤等,也逐渐增加了糖尿病足、应激性损伤、术后难愈性创面、癌性溃疡等创面的数量,形成了我国创面流行病学的新特点。目前,我国每年需要伤口治疗的患者约1亿人,重症患者约3000万人。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发生率将进一步增加。2008年,傅院士进行的中国人体体表创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创面发生率由67.5%下降到22.8%,而糖尿病足创面发生率由4.9%上升到33.3%。
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足溃疡、压疮、下肢动静脉溃疡、术后伤口不愈合等慢性伤口也逐年增加。全球约有1% ~ 2%的人口一生中会遭受慢性小腿创伤,每年还会新增近1000万慢性创伤患者。
这也催生了伤口敷料市场的发展。根据身体质量指数研究公司发布的数据,2014年至2019年,全球医用敷料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4%,2019年同比增长2.7%,达到124.83亿美元。在这个市场中,3M、葛优、施乐、莫尼克和普希曼占据了全球市场近50%的份额。随着其他企业的不断进入,国际巨头的垄断优势日益减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上市的创伤敷料多为传统敷料,如创可贴、隔离敷料(如凡士林纱布)等常规创伤敷料。这些伤口敷料多为一类或二类医疗器械(隔离敷料为三类)。新型伤口敷料(主要是湿敷料)包括凝胶敷料、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纤维敷料等。这些伤口敷料多为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其中二类伤口敷料通常用于非慢性伤口,三类伤口敷料通常用于慢性伤口。
但目前很多患者或其家属对压疮的成因和危害并不完全了解,大多不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形成了压疮,不知道如何治疗和护理,就会越来越严重。为此,2019版《预防和治疗压疮/应激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了使用硅酮泡沫敷料保护有应激性损伤风险的皮肤的建议。
韩春茂教授介绍,应激性损伤,又称压疮。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组织长时间受压,容易发生在长期卧床和截瘫患者,在臀部、足跟、外侧踝等骨性突出部位发病率较高。病变可能是完整的皮肤或开放性伤口,也可能伴有疼痛。因此,对于这类人群,患者选择合适的敷料至关重要。
“使用合适的敷料实际上是对患者和压疮高危人群的更好护理。比如渐冻症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体力活动会慢慢丧失,长期卧床很容易引起压疮。泡沫敷料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疼痛,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经济负担。”韩春茂教授介绍。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