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视频
过年那段时间,网上很多人发视频说自己已经快一个月没剪头发了,有种说法是“正月剃头克舅舅”。
过完正月,很多人扎堆剪头发,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很多地方都有剃头的习俗。为啥是“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还有啥习俗?
夏夏、西瓜|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由来已久的二月二
在古代就有人庆祝
▼
前两天看到,太昊陵庙会最贵的摊位卖出了98万的价格。这个中国最大最老的民间庙会每年从二月初二持续到三月初三。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河南也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很多地方都会从二月二这天举办庙会。
那二月二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先说说前半部分“二月二”。
每年二月初二常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这三个节日之间。因为我们民俗中更喜欢双数,所以我们选择了“二月二”,而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
而后半部分“龙抬头”的来历则有多种说法。
在古代的天文星象中,古人观察到在每年二月二附近,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会在地表上出现,为生发之大象,故称“龙抬头”。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是,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将蛇又叫“小龙”。动物初苏醒时就像龙刚刚抬起头准备活动。
“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富贵、祥瑞,是吉祥之物,能和风化雨。因此许多地方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敬龙祈雨,祈求祥龙保佑百姓一年的风调雨顺。
总之二月二这天被寄予了许多美好的期望,春耕开始,动物们舒展筋骨,人们也鼓起精神,期盼着今年能有一个好年景、好收成。
《雍正春耕图》
并非现代才讲究二月二,古人早就用他们的方式来庆祝。
伏羲帝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重农桑,务耕田”;周武王和他类似,也同样在这天搞个盛大仪式,号召文官武官都去耕种。
越往后,各朝在二月二这天的习俗不仅是耕种,饮食和娱乐活动都更加丰富。
唐朝人在这天吃“迎富贵果子”,迎富贵;宋代人郊外出游挖野菜;元代,《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明确记载了“二月二,谓之龙抬头”;到了明清,有了沿袭至今的炒豆、吃龙饼、停针线等活动。
02
二月二剃龙头,
一年都有精神头
▼
有这么一个说法“正月剪头死舅舅”。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
实际上,“死舅”是“思旧”的谐音,和舅舅没啥关系,不过二月二确实有剃头的习俗。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这天剃头,称为“剃龙头”。
“剃头”二字之间加个“龙”字,仿佛剃头者沾了龙的光,非常吉利,剃了头,就像龙一样能“抬头”。
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天气回暖,蛰伏的毒虫结束冬眠状态,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
蝎子是百毒之王,也是接触最多的毒虫,被蝎子蛰了,很快被蛰的地方肿胀起来,疼痛不已。
孙悟空大战蝎子精
龙抬头是好事,但人们不希望蝎子活动蜇人,大人们为了让自家的孩子免遭毒虫侵袭,就给孩子们找出小铜钹让他们击打。
这种铜钹是旧时常见的儿童玩具,直径三寸许,钹上系有红绸带,小巧精致,俗称“拼拼镲儿”。
唐代铜钹
孩子击打时,也是念念有词:“二月二,拼拼镲儿,蝎子蚰蜒不长爪儿。”不停击打,反复念叨,童声清越,拌以铜钹的击打节奏,甚是动听。
买不起铜钹人家的孩子,拿两片小瓦击打,瓦片的声音没有铜钹清脆,童声反而更加悦耳。
小孩子会拿两片瓦片沿着墙根不停地拍,口里还念念有词:“拍拍拍瓦儿,蝎子出来没爪儿。围围围屋,蝎子出来没肚儿”。
伴随着清脆的童声,打毒虫的活动结束之后,大人小孩一年都能平平安安。
03
今天吃啥有讲究
▼
在“二月二”,人们把很多平日里吃的食物用“龙”来命名,图一个好寓意。
吃米饭,叫做“吃龙子”;吃个馄饨,叫做“吃龙眼”;吃个饺子,叫做“吃龙耳”;吃麻花叫“啃龙骨”;吃春饼叫“吃龙鳞”;面条还被叫做“龙须面”。
“二月二”要吃捞面,面条越细越长越好,喻为龙须,称龙须面。据说这天吃了龙须面,可延年益寿。
在开封流行互赠细面。开封人最初只是将龙须面用水煮吃,后来发现细面过油炸焦后,味道更为酥脆。再后来,慢慢演变成搭配其他菜肴同食的习惯。
开封名吃“鲤鱼焙面”,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菜组合而成,“焙面”即为龙须面。
炸制金黄的黄河大鲤鱼,浇上粘稠的糖醋汁,最上铺一层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一筷子夹上鱼肉和面丝,嫩脆双重口感在酸甜味道中更加美味。
像龙须面一样广泛地在“二月二”被当成节庆美食的还有煎饼,又被叫做“吃龙鳞”、“吃龙甲饼”。
家家户户一大早,在大瓦盆里用绿豆面或白面汁,放上细葱花和盐,热鏊子上擦以猪板油,稠糊摊其上,制成薄薄的煎饼。嘴里还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粮囤粮食往下流,你家不流,俺家流”。
煎饼又薄又大又圆,喻为龙鳞,吃了煎饼,便有龙鳞护身,自然百毒不侵、身体健康。
还有些地方,二月二有吃炒豆的习俗,俗话说“二月二,吃炒豆,人不得病地丰收”。
故事是人编的,节日是人过的,传说是虚构的,愿望是美好的。二月二之后,一年吉祥如意。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