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平原(世界上十大最肥沃的土地)
局原创2021-08-01 12: 22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地理的文章
微信官方账号:地球知识局
第1993期——《杀死印第安山脉》
作者:斯文的范学昌
校对:顾/编辑:咸带鱼
兴都库什山是南亚次大陆和中亚之间最重要的分界线。自古以来,它既是保持南亚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屏障,也是促进中亚与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然而,交流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在印度半岛的西北部,主体在今天的阿富汗。
它就是今天的主角——兴都库什山脉。
(图:XX/图Bug创意)▼
兴都库什山源自波斯语,意为“杀死印第安人”或“印第安杀手”。这座山的名字透露出的死亡气息太过直白,但却反映了发生过的真实历史。
不管是什么意思,一群中亚移民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后,对印度次大陆做了什么?
爬上兴都库什山脉,杀死印度人。
(图片:京京京) ▼
分割世界的山脉
山脉意味着地形的高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温度、气压和降雨量的变化。足够高的山会形成垂直的气候差异。同一座山在不同海拔、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候和植被可能完全不同。
明显的例子是喜马拉雅山。
山脉南北两侧的海拔差异很大。
从高原山地气候到热带季风气候。
(底图:NASA)▼
山脉不仅限制了植被和动物的分布,也是人类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自然边界。基于气候、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隔着一座山,两边聚落的风土人情、物产风俗可能完全不同。
如中国云南省。
横断山脉起伏,大江南北。
远隔千山万水,风俗语言可以很不一样,而且会维持很久▼
2.4亿年前,从冈瓦纳分离出来的南亚次大陆开始加速向欧亚板块运动。大约5500万年前,不仅像今天这么大的南亚次大陆插入到欧亚板块的底部,引起了剧烈的地质活动。今天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高原就是这一系列板块运动的结果。包括位于南亚次大陆和欧亚板块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在内的一系列高山都是这样形成的。
南亚次大陆向北的“冲击”
极大地改变了北亚板块的地形。
一个有山脉、高原和沙漠的干燥内陆亚洲诞生了。
(底图:shutterstock)▼
时至今日,兴都库什山已经变成了1000多公里长,240公里宽,大致分为三个呈扇形分布的巨大山脉,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就像一个缩小版的青藏高原,而且还在慢慢“长高”。
所以从卫星地图上看,你会觉得这不是山脉。
这是一个巨大的山脉,有很多层。
(图片:NASA)▼
兴都库什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继续西移,使水汽转化为兴都库什东南部迎风坡的降水,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降水不仅作为地表径流直接补充河流,还以高海拔降雪的形式补充广泛分布在兴都库什山上的冰川,冰雪融化的水也流入河流,这对旱季周边地区的生态、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因此,兴都库什山脉是中亚和南亚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中亚阿姆河和南亚印度河的分水岭。
广阔的兴都库什山脉几乎占据了阿富汗的核心。
并将阿富汗分割成河流流域的许多部分。
山脉北部的大部分河流流入阿姆河,而东部的河流则流入印度河。
(底图:NASA)▼
同时,这条巨大的山脉是亚洲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将南亚主导的热带季风气候和中亚主导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隔开来,使得两地看起来完全不同。
它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图:XX/图Bug创意)▼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仅光热充足,而且夏季降雨量大,旱季有大量地表水可供利用,具有极高的人口承载力。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在一些地区,粮食作物一年可以收获三次。自农业兴起以来,北印度大平原养活了大量人口,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迅速成为文明的中心之一,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即使不是大平原,也是在印度河流域的上游。
也是中亚游牧民族的好去处。
(图片:Seree tanriswat/Shutterstock)▼
中亚和西亚的商人被这里丰富的产品所吸引。当他们来到这里进行贸易和做生意时,他们向西方传播了关于古代印度的故事,使“印度”成为财富的代名词。
被山脉隔开的中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这里降水相对较少,农作物需要灌溉水才能获得可靠的收成。只有珍贵的河谷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其余地区更适合放牧。历史上曾有几个游牧民族分布在这里,从斯基台人到月氏、白匈奴、突厥人、蒙古人、突厥蒙古人。他们很强大,都是让周边农业文明深感头疼的势力。
这些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辗转反侧的牧民
流动性极强,来去如风,但资产也很少。
(阿富汗巴德吉斯的牧民帐篷)
(图片:wiki)▼
兴都库什山作为一条边界,覆盖面积很广,不仅仅是一条边界“线”。今天,阿富汗的大部分领土由这条山脉组成。山里住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和部落。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部落化的倾向,对内重视家庭团结,对外缺乏信任,非常好战。
不仅山脉是分层的。
里面的民族、族群、部落也是分层的▼
居住在兴都库什山脉的普什图人
(图片:wiki)▼
中亚的环境承载力较低,因此当地居民不得不从外部获取生存物资。历史上许多中亚国家都有商业专长。喀布尔,一个连接印度大平原和兴都库什的重要城市,诞生于商业。甚至它的名字本身在当地语言信德语中也有“贸易中心”的意思。
虽然只是一个比较宽的山沟城。
但是位置重要,如果是在和平时期,会相当繁华。
(图片:shutterstock)
南亚之门
生活在中亚的人们自然对远处富饶的古印度感兴趣。至于中亚人如何到达古印度,就要提到山口了。
在被高山隔开的两地之间,山口是连接两地的重要桥梁。两地的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军事入侵都要经过山口。在兴都库什东部,有洛瓦里山口、布罗吉尔山口、尚杜尔山口、巴达赫尚山口等。这些山口一般都是蜿蜒陡峭的,不适合大量的人一起走。一些山口至今仍有遇难者的消息,所以不作为主流渠道。
从中亚穿过兴都库什山脉到印度河流域有许多通道。
最著名的是这条穿过喀布尔、喀布尔河和开伯尔山口的铁路。
(底图:NASA)▼
连接南亚和中亚最重要的山口是开伯尔山口,位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和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之间。海拔只有1000米,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行,而且足够宽,可以让大部队快速通过。一旦穿过开伯尔山口,你就从中亚贫瘠寒冷的土地来到了南亚次大陆一望无际的平原。
连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开伯尔山口公路
虽然公路可以通行,但是山口周围势力很多。
(图片:京京京) ▼
中国古代有四川、关中等肥沃的盆地,有险峻的山脉保护。只要守住几个重要的山口,就可以在安全的角落积蓄力量,获得争天下的优势。而在印度大平原,各地资源禀赋相似,缺乏能形成保护的山地。正因为如此,一个偶然崛起或闯入的强大政权,经过几代人的继位,就会衰落,大平原又会回到无数地方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
虽然整个印度半岛作为一个整体是半封闭的。
但是这个规模在文明之初太大了。
在辽阔的印度北部,实际上缺乏明确的内部地理界限▼
大家都以为印度的“函谷关”就是兴都库什众多的山口。守住“函谷关”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这个“函谷关”离恒河平原还是太远了,印度河流域有大量的干旱地区,很容易被来自西方的族群渗透。看似隐隐有长城,实则处处漏风。一旦印度河流域成为不同民族的过渡。
今天的印度就是这种情况。
印度河流域不仅是一个缓冲区,也是一个“敌对政权”
印度要在巴基斯坦维持大规模常备军▼
但是对于那些经过兴都库什山脉许多山口的入侵者来说,即使是更热的印度河流域也比兴都库什山区要好得多。他们带来的牲畜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穿越这片区域,来到更富饶的恒河平原。平原上的地方小政权各自为政,外来入侵者很容易利用其内部不和迅速扩张,逐一击破。
合成印度
兴都库什山可以爬,但不容易爬的特点,导致了南亚次大陆的“相对封闭”。外国征服者往往是分批进入,而不是不断移民。因此,虽然每一波征服者都处于强势地位,并带来了自己的基因、宗教和文化,但由于征服者的数量并不占优势,他们最终会融入南亚的原始文化,并为其带来新鲜血液,而不是完全取代原始文化。
这些异国风情不都是现在印度的文化遗产吗?
(图片:shutterstock)▼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雅利安人把吠陀宗教和种姓制度带到了南亚,成为日后印度教文明的基础。他们也成为公认的高种姓印度人的祖先。
现在也是阻碍印度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传统。
(图片:shutterstock)▼
亚历山大大帝的十字军东征在中亚留下了一些希腊化的王国,其中一些侵入了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国,统称为印度-希腊王国。统治阶级将希腊化的语言、习俗、艺术和建筑带到南亚,最终融入南亚文明。
当然,当年印度的概念包括印度河流域和兴都库什山的一部分。
今天犍陀罗的文物主要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图片:shutterstock)▼
古印度佛教的雕塑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受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犍陀罗(不属于今天的印度共和国)的佛像开始理想化、写实化,呈现出一种“神人共相”的高雅美感。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雕塑艺术影响到了更远的地方。此后,古印度通过开伯尔山口进行了一波反向输出,将佛教传播到中亚乃至中国,影响了半个亚洲的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赫拉克勒斯:我是希腊人。我是怎么去印度的?
就像赖同志跟我说的,西天已经决定研究了,由你来当保镖。
(佛旁大胡子护法金刚是大力士)
(图片:wiki)▼
12世纪, *** 波斯人在阿富汗建立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