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方晓阳地址:中国国家图书馆金文论坛讲座时间:2019年11月
杨芳,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原主任,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研究中心原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和文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九五子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子项目。合著出版《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砚墨 *** 》《中国古代印刷工程史》《中国手工艺》《中国手工艺与印刷》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中国文房四宝研究。我希望这次讲座一方面展示文房四宝之美,另一方面谈谈科技与文房四宝研究的关系。
原点
目前一般认为“书房”的概念源于《梁书江歌传》和《北史刘清传》,即“书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据我考证,“书房”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嵇康曾写道:“夫饮酒过度而走,为枝;风一吹,又痒又毒;如果你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你会生病和枯萎;不懒则昏。”这里的“书房”应该是读书人读书写字的地方,类似于“读书人书房”的概念。南北朝时,文房多指府衙和掌管文书的官署。从唐宋到明清,虽然书房也是指 *** 掌管文件的地方,但“文人书房”的概念越来越强烈。
文房四宝通常指墨、纸、砚。但在汉代的文献中,墨、笔、纸、砚通常是并列的,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墨、笔、纸、砚并列。到北宋时,苏易简已撰写了四部该学著作,首次将笔、墨、纸、砚四物收入一书,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笔、墨、砚的源流、 *** 和杂记,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基本涵盖了北宋以前笔、墨、砚的历史记忆。在宋代,笔、墨、纸、砚并称为“书斋四物志”、“书斋四友”、“书斋四君子”、“四贵之学”。“文房四宝”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梅的《九月六日登上 *** 洲写砚》诗中。“文房四宝已出二郡,最近他爱你,给你”。宋代周舍的管辖范围与今天黄山市歙县大致相当,可见徽派文房四宝在北宋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像梅这样的大学者,能在诗中说出“文房四宝出二郡”,可见当时的文人墨客对徽派文房四宝的珍视和青睐。
到了明代,“文房四宝”一词大量出现在白话小说中,并在民间广泛使用。在清代,“文房四宝”已成为官方语言。比如清代的“太和殿文房四宝宫廷”就在某个地方。因此,我们今天广泛使用“文房四宝”而不是“文房四友”是有原因的。
“书房”和“文房四宝”构成了文人、学者甚至普通人所独有的优雅、幽静的文化环境。中文室提供了文人酝酿思想的场所,文房四宝提供了写书写观点的工具。也就是说,通过文房四宝,人们在舒雅安静的书房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想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钢笔乐趣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刷。
关于钢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明代董在《广志》中引《武原》:“傅初以木刻字,轩辕仪以刀写字,虞舜在上用漆写笔,兴仪作墨,石始在帛上写墨,钟繇作砚,蔡伦作纸。”起初,傅用木刻来雕刻文字。当轩辕开始用金属工具刻字,当虞舜时造笔在木简、竹简上作画,然后邢羿造墨,石氏用墨在帛书上写书,然后孔子弟子钟繇造砚,再后来蔡伦改进造纸。
对于这个文档,我是这样分析的:
图1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描绘符号。它产生于7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首先是“用木头刻字”。我们来看看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符号(图1)。这个符号应该是用尖木棒雕出猪形的陶瓷胚,然后烧制而成。这就是“以木刻字”的真实写照。
图2四系列涡纹彩陶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多年。
至于毛笔的起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距今5700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如果我们放大彩陶缸上美丽的漩涡图案,可以看到这些巧妙的线条只有用毛笔之类的软笔才能画出来(图2)。可见中国的毛笔起源很早。千百年来,毛笔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工具流传至今,这与我们祖先书写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以及我们祖先对毛笔的充分利用密切相关。就笔毛而言,我们的祖先几乎使用了所有的动物毛和一些植物纤维。
图3“漆弓”跨湖桥。通过考古发掘和碳(C14)测定,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龄为7000-8000年前。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房建是用漆写的”这句话。这种8000年前的漆弓(图3)是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漆碗早1000年。这种漆弓的发现将中国人使用漆的历史提前了约1000年。天然漆不仅附着力强,而且固化后呈深棕色。用漆写在木简、竹简上,保存好,是没有问题的。我也尝试用天然漆写符号和文字,效果不错。
晋代有人对蒙恬的制笔思想提出了质疑:自古以来,有文字事迹就应该有笔。为什么有人说秦朝的蒙恬会制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之前不是孟田造的笔,是秦的笔。所谓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这说明至少在晋代以前,古人就已经知道用笔杆和外套两种毛混合 *** 毛笔了。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笔杆硬而直,皮毛柔软吸水,非常适合写字。
图4 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楚毛笔。
你看这支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毛笔(图4)。此笔以兔箭毛缠竹竿,用麻丝包裹,涂漆汁。尖端锋利,是临摹竹简的好工具。另一件是湖北荆门宝山出土的毛笔。这种刷子是先用笔头 *** ,然后将笔头插入笔杆一端的空腔内进行胶合固定。与前者相比,这种制笔技术是一大进步,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也采用这种技术,一直延续至今。
图5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楚都凤凰山168号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数件大小不一的墨汁。
墨香
再来说说墨水。很难给出墨水起源的准确时间,因为人类使用天然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这里只讨论手工 *** 的固体墨水。发现更早的人工固体墨汁,如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墓出土的墨汁,长1.5厘米,最宽处1.1厘米,形似西瓜籽(图5)。我们称之为“墨丸”。很明显,这么小的墨丸是不能用手拿着磨墨的。只能放在石板上,上面加一块磨石,按照磨石手工磨墨。根据我同事的研究,这种墨丸的胶含量很低。大型墨锭出现在东汉时期,如1974年宁夏 *** 自治区沽源县西郊出土的东汉墨迹,高6.2厘米,直径3厘米。还有其他文献为证,如应劭的《汉关彝》,记载东汉朝廷每个月都要向大臣、仆从、官员、大臣发放一大墨和一小墨。如果朝廷发了瓜子大小的墨丸,显然是不够的。墨锭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制墨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磨具的进步。真正的砚也出现在东汉时期。
中国墨的 *** 非常复杂,最早的制墨技术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舒窈》中记载的。限于时间,这里只举两个文人墨客的例子。之一个是北宋名臣沈括。他退休后在孟茜写了一本叫《笔谈》的书,书中之一次记录了“油”这个名词,之一次记录了用油来烧烟、制墨,这是古代制墨史上非常重要的史实。
第二个是苏轼,他对中国墨更大的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自制水墨的传统。当他被贬到海南儋州后,发现儋州本地文人很少,没有墨,于是又在海南做墨。他做了500锭墨,够他一辈子写一本书,多余的都送人了,留下一车没用的制墨材料——照明用的宋明。当时一个金华人潘亨不远千里来到海南跟随苏轼。潘亨以前做墨汁,但是烟味太浓,质量不好。在苏轼的指点下,同样的原料虽然少烧了烟,但墨汁的质量却大大提高了。为了铭记苏轼的教诲,潘亨特地在墨锭上印了“海南宋梅东坡法墨”,以示此墨是按苏东坡的指示 *** 的。苏轼被贬海南时,也带领当地百姓读书写字。苏轼到海南之前,儋州没有人考中科举,但苏轼发展了儋州文化后,几年之内就有人考中了,这与苏轼在儋州的启蒙有密切关系。
漂亮的纸
关于纸,我先说说我亲自考证的安徽泾县宣纸。宣纸是传统手工皮纸的代表,技法非常复杂。我分为三个部分:之一,做皮浆,也就是做檀香浆;二、制草浆,即将沙田秸秆制成纸浆;第三种是造纸,即将皮浆和草浆混合,然后经过造纸等工艺制成纸张。
另一个是江西铅山的历史论文,我亲自考证的。历史纸又称“联丝纸”,是一种优质的竹纸。其制造工艺的更大特点是先将竹材制成竹丝,再将竹丝加工成竹纸。历史纸很细,很软,很薄,很均匀,很白,不会变。可用于字画、印刷、题字、扇面、装裱字画。它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复杂独特的 *** 技艺于2006年6月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用一句话把整个造纸过程说清楚,就是木质素、多糖、色素等。被去除,纤维素被纯化以复制或倒入纸中。
中国古代常用作原料的母植物有18种。汉代至隋唐时期,麻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树皮较少。到了唐朝,竹子开始成为造纸的原料。宋金元时期,树皮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但 *** 较少,棉花开始成为造纸的原料。明清时期,造纸原料中棉、竹的比例猛增,木浆也出现了。木浆是用现代化学原料蒸煮分解木材制成的。由木浆制成的纸被称为木浆纸。历史上不同造纸原料的使用往往与新原料的发现,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科技的进步有关。
药物是大部分传统手工造纸工艺中不可或缺的辅料。我们统计过历史上的纸药,多达15种。这些纸药的母株来源多样,形态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产生一种黏糊糊的胶状物。
图6唐代文献碎片中的 *** 纤维。
对于造纸原料的分析,我举了一个用染色法鉴别新疆白子溪千佛洞唐代文献残片的例子。分析过程如下:首先提取文件碎片样本,然后用特殊染料染色,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碎片。通过观察鉴定,我们发现其中一个碎片中含有 *** 纤维(图6),可以判断为 *** 纸;另一个碎片含有组织纤维,经鉴定是纸;还有一块纤维很难确定是 *** 还是苎麻;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树皮。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千佛洞唐代文献书籍多为麻纸,与唐代以麻为造纸原料的研究结果相同。 *** 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的纤维含量高且纯净,不需要复杂的处理即可提取。然而,从树皮中提取纤维要困难得多,从竹子中提取纤维就更难了。
纸在古代有很多用途,比如“孩子放学早归,乘东风放风筝”的风筝,南方广泛使用的纸甲就是以纸和天然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它不仅重量轻,而且几乎和牛皮一样硬。此外,还有纸衣服、纸伞、纸户口等等。
砚美
接下来,是砚台。中国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砚,一类是非石砚。一个是天然石的,一个是非天然石的。由天然石材雕刻而成的砚台见于121种古代文献和文物,1840年以后的53种文献和实物,共计174种。
非石砚有很多种,包括无机硅酸盐材料制成的陶瓷砚和瓷砚,烧制陶器制成的圆柱砚、瓦砚和砖砚。还有玻璃砚,早先叫琉璃砚。此外,它们由水晶、木头、竹子、天然漆等制成。在这些非石砚中,古代文献和遗物中有36种,1840年以后的文献中有3种,共计39种。
石砚和非石砚加起来有213种。这是我们2012年做的统计。但很多砚台只在文献中发现,流传至今的很少。
对于著名的历史砚台,我只选择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现在遗存较多的来介绍。在这里,请记住,在中国古代,评价砚台之美的标准是色泽淡雅、大气庄重,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幽雅的君子风范密切相关。
首先说说段砚。端砚主要产于肇庆的柯蓝山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的名坑有老坑、坑梓、麻子,也就是所谓的三大名坑。此外还有玄德岩、朝天岩等坑。
图7端砚之美
端砚之美,一是其颜色,以紫色为主,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二是自然纹饰,如天青、蕉白、冰纹、金线、银线等,都是自然形成的,有着难以形容的美。第三,有眼睛,或者鲢鱼或鹦哥的眼睛...灵动有趣,妙不可言(图7)。关于端砚的风格,我的结论是:眼睛最珍贵,石制品巧用,山川入砚,美不胜收。
图8佘艳之美。
其次说一下佘砚(图8)。它的砚台主要产于今天的江西婺源。其颜色以蓝黑为主,有自然纹饰,如眉纹、金星、金花、银星等。我对它的总体评价是:格调高雅,其风格和格调是:巧用石制品突出质感,线条相当优美,仍充满韵味,意即既神奇又真实,故引他推陈出新。
图九红绫砚
再来说说红绫砚(图九)。红绫砚,主要产于山东青州和临朐,是历史上著名的砚台之一。文献记载很多,但是消失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出现了。红绫砚因其天然纹饰而具有一种特殊的绢帛之美。我认为它的造型风格如下:随心所欲多,规矩少,象形砚中残桩妙,砚铭味浓,天工巧用,雕工少。这些特点主要是由红石的特性决定的。
图10清代康熙松石嵌尖顶
松花砚盛行于清代,产于今天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其颜色以绿色松针为主,石质坚硬(图10)。到了清代,松花砚主要是留给皇室的,也有给一些大臣的。过去认为石头少,限制了开采。但实地考察后发现,松石的储量非常大。
著名的历史砚台有洮河砚和程妮砚,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好砚的标准。个人觉得可以用“研究、点缀、美化”四个字来概括。研究,即砚要有研墨功能;润泽,即吸水率低,砚身润泽;美是指具有美丽的自然色彩和纹饰;端,就是要高端大气、格调、品味。
为了保护文房四宝的文化遗产,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之一,可以尝试装修中式书房。当然这个要看个人条件。第二,可以试着买几件文房四宝,不一定要买上品的,自己用就可以了。第三,建议闲暇时练习书法。因为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我们总会读或者写一些励志的名言、古诗词等。,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第四,建议开心的时候涂鸦,释放心情。
总之,文房四宝,就是喜欢!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0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