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焦急地打来电话,说12岁的孩子最近总是不肯上学,还常常说头疼、肚子疼,跑医院检查了一圈儿,也查不出啥毛病,医生建议去咨询心理医生,她一下子紧张得不知所措了。
我正好在读《孩子你慢慢来:认知和应对儿童和青少年焦虑》(以下简称《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于是马上把书中的内容分享给她。看她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我想这本书中的知识,一定也可以帮到和她一样被焦虑的孩子困扰着的其他家长们。
《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儿童和青少年焦虑主题读本,作者玛丽亚·庞蒂略、斯凡特·诺维奇都来自意大利,前者是儿科神经科学博士、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者是意大利自闭症研究协会创始人、罗马神经精神研究和治疗研究所创始人、意大利儿童心理学权威。
两位作者以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普及了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相关知识,提供了儿童焦虑课题研究成果,告诉读者正常和病态焦虑的区别、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出现的焦虑症状、以及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01 恐惧现实,焦虑未知,孩子同样会有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大人们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要拼事业要挣钱,自然免不了会有焦虑情绪。小孩子吃穿都有父母操心,有什么可焦虑的?
其实,焦虑不仅仅会出现在成年人身上,在孩子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焦虑同样会有规律地出现。比如,0到1岁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害怕太大的物体和声音,学龄前的孩子会害怕黑暗、害怕离开父母等等。
焦虑是和恐惧相关联的情绪。它们都产生于丘脑、杏仁核、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大脑回路,这些大脑回路可以识别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威胁信号,并在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分别产生不安、激动和身体不适等反应。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脑回路只会捕捉危险信号,却不会判断其真假,所以,不管危险信号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人的身心反应都会相应出现。而焦虑与恐惧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恐惧是某种危险真实存在时出现的情绪,而焦虑则往往源自一种心理预期或想象。
也就是说,焦虑是对未知的恐惧,它所指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可能导致后果的反应。比如,有的青少年对高考感到焦虑,他们真正担心的,其实大多不是高考本身,而是考试失利可能带来的复读、考不上好大学、甚至找不到好工作等等后果。
不过,虽然焦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适度的焦虑却并非坏事。因为一旦预感到危险,焦虑就会激活身体中的相关系统,从而提高我们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
只有当焦虑超过了一定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导致人们产生了严重的身心不适,才会形成焦虑症。关于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正常焦虑会帮助我们适应环境,而病理性焦虑则会阻碍我们适应环境。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过度的焦虑情绪,常常会对他们正常的社交、学业、家庭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在不同发育阶段,焦虑症状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得不到及时识别和充分治疗,它们会演变成慢性症状,并持续到成年。
02 不同阶段,不同表现,焦虑症并非凭空而来
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症状会体现在生理、行为、认知和主观四个层面上,其表现形式与年龄和相应的发育程度有关。
在婴幼儿阶段,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分离焦虑症和选择性缄默症。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离开父母就会恐慌哭闹,容易做与离别有关的噩梦,会出现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而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则会在特定环境下面红耳赤、说不出话,但在其它环境中则表现正常。
在儿童及青少年阶段,焦虑则表现为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恐慌症、特定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等不同类型。比如,社交焦虑症比较容易出现在6至12岁孩子当中,这些孩子在与人沟通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如果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说话,他们会非常窘迫,并出现脸红、发抖、出汗、呼吸急促、言语混乱等焦虑表现。
所有患焦虑症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关心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他们往往有高敏度的内部感知力,会将所有生理变化都看作生病的信号。因为特别害怕自己患了病而没被及时发现,所以他们会非常希望尽快检查身体,以确保及时得到治疗。
任何焦虑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科学研究显示,导致儿童出现持续焦虑的原因,主要有遗传、环境以及个人气质三方面。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焦虑症,那么子女在发育阶段患焦虑症的概率,要比普通孩子至少高七倍。而养育方式则是导致孩子在发育阶段产生焦虑的关键环境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或过度严格,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的病理性焦虑。
另外,造成孩子发育阶段焦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比如多次遭到同伴欺负、遭遇网络或家庭暴力、父母重病、家庭关系矛盾,或者被孤立、被过度控制、不被重视、不被保护等等。
当然,所有这些原因都不会必然导致焦虑症的发生,因为压力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被一些积极因素全部或部分抵消的,这些积极因素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较强的自尊心,以及与同龄人的融洽相处。
03 早早识别,积极干预,和孩子一起慢慢来
正确识别焦虑症,是发育阶段精神病理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无数案例证明,越早识别儿童焦虑,就越能有效降低孩子在青春期、成年期等人生阶段出现精神病理障碍的风险。
家长和儿科医生常常处于识别儿童焦虑症的第一线。因为焦虑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经常会说自己肚子疼、恶心、胸痛、头疼等等。所以,大部分最终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孩子,一开始常会被父母带去看儿科医生。
毫无疑问,当孩子出现焦虑症状时,家长需要更全面地科普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先行缓解心中的焦虑与急躁,然后才有力量用自己的实际态度和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支持。
而《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与焦虑相关的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知识,而且明确指出,认知行为疗法是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最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分析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情绪障碍,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对现实的认知方式,修正扭曲的想法,拥有积极的信念。
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情绪调控的方法,指导家长通过实用的自助治疗方法,帮助孩子调整日常习惯,有效应对各种焦虑情绪。
书中特别强调,对于必须与焦虑症抗争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父母必须首先接受孩子的问题,不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担忧和害怕。因为,孩子对父母情绪的感知非常灵敏,只有当孩子看到父母是平静的,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平静下来。
父母应该敢于和孩子探讨焦虑,告诉孩子什么是焦虑,以及焦虑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等等。这样当孩子出现莫名的头痛、胃痛等身体症状时,他们就能想到,这有可能只是焦虑引发的生理反应。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把每天所经历的恐惧和担忧说出来,帮助他们识别究竟是哪些担忧和恐惧引发了焦虑情绪,并通过放松、冥想、认知重塑、解决问题以及自我激励等方法,帮助孩子应对过度的焦虑情绪。
还要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与同龄人融洽相处,是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为,与他人交往时对方的积极反馈,会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关爱;有同龄人参与的团体互动,会给孩子带来归属感。这些作为重要的社交支持,会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父母要用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担忧,鼓励他去参加本不想参与的活动,跟孩子一起分析参加活动的好处、商量在活动中怎么减少并控制焦虑,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能力感。
写在最后:
我们确实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孩子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这些不适有时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焦虑是可以控制、可以治疗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面对它。
当孩子陷入焦虑症状中时,他们会心怀内疚,会害怕与父母讨论自己的问题,也会害怕进行心理或精神药理治疗。这时,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会识别焦虑情绪的方法,把好帮助孩子正确调控并克服焦虑情绪的第一道防线。
而《孩子你慢慢来:认知和应对儿童和青少年焦虑》这本书,正是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助力家长、老师以及跟孩子成长相关的人们,更好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让焦虑的孩子有机会平静、放松、健康地成长。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排行榜(心理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孩子要补充营养才能增强体质?大错特错 小孩子经常听音频故事的利弊(听书听多了整个人都变了) 耳根新书是什么(耳根的新书出来了吗) 张纯如个人资料简介(张纯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