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有哪些商机)
*** (www.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在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老龄化社会,适合不同人群的养老模式是怎样的?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如何建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期,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研和规划。新一轮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正在酝酿,地方版养老服务规划也在制定中。
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走向中度老龄化。预计5至10年后,我国之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步入中老年,将迎来一波养老热潮,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业内指出,实施新一轮养老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的内容,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
对此,大连华信智慧养老顾问赵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建议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应重点落实长期保险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居家养老床位服务模式,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养老产业需求将迎来井喷。
根据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中有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1-40%为重度老龄化。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5%。这意味着中国正处于适度老龄化的边缘。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29%的60岁以上新增人口将来自中国,29%来自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28%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不仅给家庭养老和基本公共服务带来挑战,也促进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老年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截至2020年7月,根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共有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老年人214.6万人。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和数量超过50%。“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203个城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根据人民大学发布的《北京市十五期间老龄发展规划建议报告》,“十五”期间,“60后”将迅速崛起,成为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60年代出生为主的老年人整体经济实力、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有所提高,自主意识和消费意识更高。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生存和基本保障的需求。
该组织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占比超过20%。老龄人口数量非常庞大,将形成巨大的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要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拓展养老服务。
养老行业人士认为,2020年将成为中国健康医疗产业的分水岭,人口结构更大的变化是60后人口老龄化,这是改变整个健康医疗产业走向的巨大转折,中国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将进入增量时代。
清华大学社科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勇表示,养老产业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如何引导更多的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并作为特殊的产业政策提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服务于未来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口。
策划一个突破口,解决难点痛点。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构建以居家社区机构为依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然而,“目前,在中国,家庭、社区和机构三种养老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就是机构养老遇到了瓶颈,空的床位率甚至接近一半。”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青岛市副市长栾欣在讨论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时说。
空床位率的背后,是养老服务支付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协调可持续等诸多养老生态建设相关问题。
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正会同有关方面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相关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召开会议,进行相关研究。
3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专题会议强调,要探索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更加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具体项目和内容;4月13日至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办组织5个调研组,分赴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重庆、四川等10个省(市)开展老龄工作专题调研。
据权威人士透露,“十四五”发展养老服务的战略方向主要包括加快铺设居家型社区养老服务 *** 、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建立养老信息认证 *** 、增加养老产业科技产品、加大老龄转型扶持资金、 加快医养结合机制的广泛应用,加大养老金融循环力度,加快养老服务跨领域监管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正在制定中。贵州、浙江、江苏、武汉、广州等省市相继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涉及养老服务体系转型升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广、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
赵志建议,在城市养老方面,积极推行长期保险制度,逐步减少 *** 的养老服务补贴,转而推进普惠性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刚需的吃饭、购买、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问题家中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农村养老方面,应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推进农村邻里养老, *** 应加大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补贴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家庭护理的床位服务模式,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