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怎么读(陈的“可”字怎么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关于陈寅恪名字的“读标准音kè无文化,读旧音què有知识”的“国学热”成为学界的“公案”,一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被人为复杂化、符号化。原因值得探讨和分析。
在陈寅恪的家乡江西省修水县,许多陈氏家族成员多年来一直根据祖先传下来的当地口音ko(古入声)来称呼他们的“柯子代”。县内的学者和 *** 官员一直用ko来称呼国贤陈寅恪和他哥哥的名字(cs17)。为了延续“基层方言”的纯洁性,我写了《陈“可”的读音刍议》(《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本文旨在揭示陈寅恪家世与姓名读音的关系,列举新发现的陈寅恪署名材料,用音标ke、ko,提出“用规范读音kè公开称呼陈寅恪先生及其昆中姓名禁忌”的观点。
事实上,陈寅恪本人从未认识到世人读屈是一种习俗。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师生把他的名字读成què是常有的事,但他告诉图书管理员毕书堂,这是个误会,但这么多人都不是这么读的,没必要纠正。如果有人认为清华校史专家黄炎福对毕淑堂的这次采访是孤证,我也可以举一个旁证:陈寅恪的学生边僧会,上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有一次在图书馆遇到一个背诵屈内毕淑堂教法的学生。“陈先生的名字只有一个读音kè”。毕淑堂为什么这么自信?是因为他自己问过陈寅恪。这也是边桑辉一直坚持读柯的原因。在清华,知道陈寅恪用K音的可能不止毕淑堂、边僧繇、黄炎福三人,因为在清华的档案里,陈寅恪的外文签名都是Yin ko或Y.K,比如1941年,校长梅贻琦给陈寅恪在清华的弟子邵训政写了一封英文信,请他督促在港的陈寅恪回校。这封信提醒邵洵铮,陈寅恪的名字应该读作Yin ko Chen。1942年至1945年,陈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此时成都的文化界、知识界流行发屈è音,但陈寅恪对学生石全说“我的名字读kè”。1945年秋,他在去英国的护照签证上写了柯和柯。这些都可以解释陈寅恪在处理自己名字的读音时“外无俗,内有正”的处理原则。
陈寅恪名字之所以有两种读法,在于北平话的旧读。清末民初以后,北平流行“可”字读音,“可”字读音为què。陈寅恪的部分弟子和后人爱读民国古音què可以理解,但这不能成为他们只能读què而不能读kè的理由。自1956年以来,国家语委下属的普通话语音委员会对北京话的方言和土语进行了多次修订,分三批公布了《普通话异体字发音表》初稿。之一批取消了“可”字的第二种读音(1959年以后,《新华字典》中的“可”字不再保留què读音)。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出版了《普通话异读字读音表》,正式将“可”字定义为“全有”,即“此字只能读任一字中的kè音”(负责此项工作的学者在解释读音表时举了一个特例,如现代学者陈等)。国家主管部门如此清晰细致地规范一个字的发音,实属罕见。我一直认为,在某些场合叫一个人的名字是他们自己的事,尤其是在自己家里。但是在公共场合,你要用标准的发音。(刘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