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飞翔(敦煌的飞天之美在哪里?)
庄子在盛达写了这样一个短篇小说。有个叫青(官名)的楸树,砍柴做杯(一种挂钟鼓的架子,刻有鸟兽等图案)。当它完成时,每个人都震惊地看到这是一个鬼斧神工。
侯问青:“你用了什么神奇的技术做出这么好的杯子?”
青答道:“我是个手艺人。我有什么本事?只是当我要去做的时候,我不敢失去精力。我必须斋戒来净化我的心灵。斋戒三日,无心去想庆典,奖惩,官衔,收益。斋戒五天,无意被别人批评表扬,也不在意自己的巧思。禁食七天,我还是,忘了我还有四肢。到这个时候,内在的专一就消失了,外在事物的无序也就消失了;然后,我就进山寻找适合做椰子的树,心里好像有了一个完整的椰子。然后,我将树木的自然本性与我自己的自然本性相匹配,当椰子被 *** 出来时,我惊讶地发现这真是鬼斧神工。”
青说这段话看起来比较玄乎,不过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宗白华谈美学》的书。我国古代画家画“沟壑在胸中形成,由笔墨形成”,与清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宗白华《美学讲座》是宗白华晚年的两部著作《美学散步》和《艺术境界》的合集。收录了宗白华不同时期的美学理论文章和书信。同时根据文章内容,配以古今中外著名艺术作品大图。当读者阅读文章时,他们可以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合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和朱光潜被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双峰”。他出生于1897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后在德国学习哲学和美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触及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任哲学系教授。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他还发现并扶植了当时还是文坛新秀的郭沫若。
读完宗白华的《美学》,我深感自己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提高了很多,主要是因为宗白华从以下几个方面向读者透彻地阐释了美学的根源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
哲学决定了美学的方向。
艺术的美来自于人格的美。
各种艺术形式是相互兼容的。
之一,哲学决定了美学的方向。我在开头提到过,“庆梓”的故事源于《庄子》。很多人在读《庄子》的时候会被它空的文学描写和有趣的寓言所吸引,但其实《庄子》不是文学作品,它是哲学作品。
中国的哲学发展可以说停留在老庄,没有更进一步的进步。《宗白华美学》认为老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观影响很大:
老子说“有与有相生”,“虚而不屈,动而长进”。这种虚实结合的哲学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
所以中国画很讲究“留白”。图纸上剩下的空白没有填充,左边的空白是海和天空,但不让人觉得空,反而更有意味。这与西方油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油画必须严格按照几何构图法来绘制背景和填充背景色。
中国的书法家也讲究布白,要求“数白为黑”;在中戏的舞台上,也用虚空,比如“雕创”。而不是真正的窗户,用手势配合音乐表演,既真实又美观。中国的园林更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空间的处理。对比中国的苏州园林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苏州园林是利用隐间和曲折,营造出一种变化的景物和无穷魅力的意境。凡尔赛宫是一条笔直的通道,横平竖直,都是几何图形。
中西艺术差异的根源在于其背后不同的哲学思想。庄子的“虚室作白”和老子的“雕屋为室,空时为室”引导中国艺术家注重空的表现方法,使中国的文艺作品和园林作品都有空的波纹。
从古希腊传下来的西方美学,基本上是理性主义传统,遵守规则和规律。所以,方形的几何园林布局,西方油画中精确的几何构图,立体的西方雕像,都是古希腊哲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外在表现。
第二,艺术之美来源于人格之美。宗华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艺术的时代。
金人潇洒,不拘泥于事物,性格上倾向于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崇尚热闹和生气,对自然宇宙“如痴如醉”。他们鄙视伪君子,鄙视世俗社会中的村志,鄙视战国后中国两千年的“社会栋梁”。他们继承了孔子所说的道德精神在于真诚、真性情、真热血,也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他们真正把握住了真正道德精神中的“仁”与“恕”,摆脱了礼法的空空虚与固执。
王紫荆走上山坡公路,当他看到山川相互辉映时,人们都惊呆了。他觉得“如果是秋冬,对他来说会特别难”。这是对宇宙生命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无名悲哀。如果扩大,可以成为耶稣和释迦牟尼的慈悲者。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和独立,都源于这种对宇宙和自然的深情。
太傅谢(谢安饰)在东山徘徊时,与其他人在海中泛舟,风起云涌。当所有人都陷入恐慌时,只有太傅像王芳一样,保持沉默。这就是晋人所提倡的“远在物外”的精神,不拘泥于物。如果这种精神扩展开来,就会无比美好,无比强大。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跃天,虎卧凤,根源于魏晋这种美好的人格和风度。
西方艺术的美也根植于艺术家的人格美。在宗白华的美学中,强调歌德的人格在作品中的反映。
宗华认为歌德的一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似乎完全是两个人,从人性的南极到北极,从极度主观的少年维特到极度客观的伊菲·格尼。但是,大家都是清新活泼的原始人。歌德的一生不是从一个迷失的错误走向真理,而是继续经历他一生的各种形式。在每一个形态中,他都以饱满的精神沉浸在整个人格中,在每一个生命过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歌德在其中。
这种变化的个性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戏剧《屈直》和《塔索》,以及他的小说《少年维特》,表现了对生活的大胆和热爱,打破了所有传统的秩序和形式。他的《伊菲·格尼》和叙事诗《赫曼和多萝西》都在内容和外表上表现出更高的和谐与克制,以优雅的形式调解着心灵的纷争与冲突。他的抒情诗《普罗米修斯》主张人类要靠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生命领域,不需要借助上帝。但他在《人的界限》《神性》等诗中,承认宇宙包含了创造万物的规律和形式。
然而,在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中,他所获得的形式无法得到满足,生命的痛苦由此而生。这个问题在他一生的代表作《浮士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浮士德》是歌德生活的全部意义的反映,歌德生活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得以显现和解决。歌德浮士德的描述说,在他死之前,他的生命的意义是永恒的进步;
在他的进步中,他收获了痛苦和快乐。
他一刻也不能满足。
把他带到天堂的天使也唱道:
只有不断的努力。
我们可以摆脱它。
第三,各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风味拓片诗,诗中有画;观画,有诗在其中。”这是苏东坡在谈到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时说的话。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诗画一体”的现象。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一幅画,上面刻着一句诗,不仅不破坏整幅画的意境,还增加了画面的魅力。更何况要等诗来了才能完成。
中国的古诗常常有一种画面感:
“蓝溪白石出来了!
玉山红叶溪
袁武玉山路
空崔氏的衣服"
在读前两句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酷炫多彩的画面,而后两句的意思和感觉却很难直接画在画面上。但诗人用这两首诗来补充画面中难以体现的韵味。
无论是中国画,中国的诗词,中国的戏曲,建筑,还是书法,都暗含着以线为舞的美。敦煌的飞天,苏州园林的飞檐,表演艺术中的“折子”,书法中传达的空的汹涌意境,都在无声中体现了中国艺术作品空的生命力和流行性,是风筝飞翔和鱼跃“两镜相映”的精神宇宙意象的相互辉映。
在西方,艺术形式也是相互交流的。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我们俯瞰雅典的圣柱柱廊,会发现它真的像一首凝固的音乐。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是以数量的比例来表现音乐的和谐。希腊建筑真正象征着这种严格的宇宙观。
而西洋画则注重透视、解剖、光影,画景似乎触手可及,手揉。它们的起源和背景是埃及和希腊的雕塑艺术和建筑空。埃及和希腊的建筑和雕塑是一种块状。米开朗基罗说:好的雕塑,滚下山也不会碎。西洋画也是硬块。
我记得《圣经》里有关于建殿和殿中物件的形状和做法的记载。细细体会,西方艺术中不仅有数量比例上的秩序之美,还有色彩比例上的和谐之美,还有东方艺术中的意境之美和神韵之美,有人说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但我认为,推而广之,所有的艺术都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和学习美学,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心境更悠远,心灵更深邃。
《宗白华美学》这本书从艺术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西方美学的原理和区别。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再去博物馆,也不会因为看不懂书法、青铜器、雕塑、名画而感到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