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程序员节。
中国互联 *** 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越来越多的网民和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催生了大量的程序员。
在计算机数学中,运行程序的硬件基数是1024,1G=1024M,1M=1024KB,所以1024是程序员常用的数字。因此提议将10月24日定为中国的程序员节。
衬衫、牛仔裤、高薪、情商低、加班熬夜、表达能力差、技术书呆子……外界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可能来自于不理解,也可能是出于戏谑和嘲讽。无论如何,程序员已经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
10月22日,某 *** 平台根据程序员 *** 投放数据发布了《2021程序员群体洞察报告》。其中提到22-35岁的程序员占87.8%,成为当前程序员群体的绝对主力。
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顶尖的程序员来聊聊。
赵艾米在家工作。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做了7年程序员,换了5次工作,工资涨了7倍
赵艾米,女,34岁,在北京从事芯片设计工作7年。
2014年,我从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踏上了漫长的“代码之路”。七年时间,我在五家公司工作过,有国内的龙头企业,也有国外的老资格公司,还有刚起步的公司。目前,我在一家大工厂工作。我的团里有19个人,2个女的。
我是硬件码农,设计芯片。我觉得很难理解我在说什么。先说几个关键词:“5G”、“硬盘”、“NPU( *** 处理器)”。
频繁跳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门调整解散,二是我想多赚点钱。
和大家想的差不多。即使我们没有正确的领导或管理我们的行业,只要我们有技能,我们的收入将是可观的。跳槽可以让我们的收入更加可观。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七年,现在的收入是之一份工作的7倍。
当然,要获得可观的收入,需要相当的时间。我属于分期996。赶上项目紧张,加班在所难免,偶尔凌晨两点才到家。但很多时候加班是在节假日,你无法拒绝诱人的三薪。
做软件的码农有点恐怖。我在一个“双码农民”家庭。我老公老白在另一家大厂,状态很稳定。他每天晚上11点到家,家里只有狗会等他。但有时候凌晨三四点钟,紧急会议突然来了,他不得不睡眼惺忪地坐在床上。这个时候狗狗就不忍心睡了。
但目前还没想过改变现状,还没到“躺平”的时候。很少有程序员过着浮华的生活。身边很多同事为了买房都攒了工资,哪怕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像应届毕业生一样,还要承担高额贷款。我和老白没白折腾。自己买了两套房子,挺欣慰的。另一个是养我们三岁的女儿和孩子,都是破财机器。
我们的爱好不花钱。我充其量只专注于buy buy化妆品和收藏公司的周边产品。我从来不热衷奢侈品,偶尔买一些给家里的毛孩子。而老白喜欢买奇怪的电脑外设,显示器开发版,触摸屏或者一些零配件,做点什么自娱自乐。开发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无聊,但在他眼里是玩具的东西,比如室内定位导航,可以逗狗的小型无人机。
程序员老白的“玩具”。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是这样。没事就找两根线和几个电容电阻搭个音响,就能嗨起来,还能省更多钱。
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真的话不多,所以我面试的时候,宁愿打字聊天。如果让我语音或者打 *** ,估计只会是“嗯嗯”。不知道我们长期打交道的计算机语言是否和人类语言发生了碰撞。跳槽那么多,推掉了一些管理岗位,话太多,不擅长。我只愿意安心地编写我的代码。
职场压力写在脸上,头上,还有码农的颈椎腰椎上。我的70后同事基本天天贴膏药。
但好在硬件发展对“老人”还是比较友好的。当然,我说的“老年人”是40岁以上的,我身边的同事也大多在这个年龄。这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年轻人,工作上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全球都缺芯片,芯片是热门行业。猪站在热气里都能飞,何况我。
讲真,程序员有“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改变世界”的理想。除了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之外,我们都在为这个行业更好的工作而奋斗。
但是和我同岁的老白,要做工作组里年纪更大的了。他很担心,软件技术迭代很快,每天要看很多技术帖,还会花钱订阅很多技术文章。白也在几家大厂工作过,面试的时候每次都能聊上两三个小时,所以跳槽前要复习三四个月,每天晚上在leet code(IT技术的全球在线学习工具)上刷题,和我们读研期间的专业考试一样紧张。
白就是你想象中那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典型程序员”。压力大,社交能力差,加班严重,生活枯燥。我们结婚快七年了,他竟然还问“剃须泡在哪里?”
我经常吐槽他“你除了编码还能做什么?”
但是老白也有梦想。他打算45岁彻底告别代码,开店。他卖什么不重要。
我一直喜欢我的职业。每次回云南老家,家里人总让我修手机,说“信号不好给我看看。”我表面平静,内心狂笑。“哈哈哈,我来帮你搞定?可能是我给你埋了这个bug。”
徐皓扬晒着从野外捕获的鲤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不努力,任何行业都可能在35岁被淘汰
徐皓扬,男,90后,在成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4年
2020年4月,在北京做了3年程序员后,我结束了“北漂”生活回到成都,爱好从手游变成了钓鱼。
我是在2020年4月完成《北漂》后开始沉迷钓鱼的。在此之前,我在北京做了3年程序员,一年半前在一家初创的硬件公司做设计师,然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做人工智能。房子租在公司附近加班。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游戏和看视频,视频的内容也是游戏。
我是成都人。我的研究生也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就读。我老婆也在成都工作。我们今年国庆节才结婚。所以比起很多从一线城市“退一步”到二线城市的人,我做这个决定更容易,也更自然。
还好我进了成都这家国内头部IT公司,工资在2-3万之间,是我在北京工资的70%。因为公司离家比较远,我还是在附近租房子住,但是房租只有北京的20%。
我在北京工作,每天晚上9点多下班,周末也加班,所以这样计算的话,工资多出来的30%只是按时间支付。现在除非项目紧急,一般加班不多。如果用我的工资来衡量我的价值,并没有降低。
但压力的减轻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有机会放下手机游戏和视频,把钓具放在后备箱里,说一句“去钓鱼吧”。更别说京郊夜钓的地方很少。就算有,坐四五个小时不被打扰,在北京也算是奢侈了。除了钓鱼,回到成都后,我重拾了骑自行车的爱好。
毕竟时间还比较闲,生活也比较舒服。
都说程序员对年龄焦虑,但我现在感觉还好。也许有回到成都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现在的公司内部改革,为技术人员开辟了一条通道。在过去,做技术工作很难。到了一定年龄后,如果还没到管理层面,就会遇到瓶颈。但现在,即使你一直在做技术工作,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在技术渠道的职级晋升,依然能让你的工作得到认可和保障,让人有安全感。
如果个人不努力,无论哪个行业到了35岁以上,都有可能被淘汰。这是不是程序员不重要。现在人们认为程序员普遍都是年轻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IT行业本身从中国开始发展的时间不长,一个年轻的行业有很多年轻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10月22日),我真的很幸运。我抓了两条鱼。一个只有手掌大小,另一个大约有一磅重。这个重量打破了我的夜钓记录。
就当是程序员节送给自己的礼物吧。周末和老婆一起炖的。
周明在自己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院子里开辟了一片水果和蔬菜种植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比格子衫、秃顶、996,“技术咖”是程序员最明显的特征
周明南,32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从事硬件开发5年
没有美国的节日,在国内做程序员的时候也不流行。虽然我们知道,但我们并不把它当回事。不知道现在为什么流行,感觉程序员很少需要这种“仪式感”,也顾不上那么多矫情的东西。
2014年我从中科院计算机所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外企做芯片设计师。
那家公司在业内有点像黄埔军校。可以让刚毕业的新人快速成长,老人们带着新的,手把手的互相教,不留余地。后来当我成了有点资历的“老人”,也去教下一届新人。公司在这方面氛围很好,用技术说话,确实为这个行业培养了很多人才。
比起格子衫、秃顶、 *** 、社交恐惧症、996这些标签,我觉得“技术咖”才是程序员最明显的特点。
同样是2014年, *** 视频有了发展,但我们这一行基本没有能回答技术问题的大神。我当时业余时间比较多,没事就录一些技术分析视频,主要是回答问题和业内人士讨论。效果确实不错。在知乎上小有名气,收获了不少粉丝,经常被邀请作为专家回答一些问题。
论技术,不是说我能牛逼,可能我真的是程序员中表达能力比较好的那个。更多的程序员低调的默默工作,对技术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行业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东西。
2017年,我跳槽到上海,换了一家公司,然后就有了“出去看看”的想法。2018年赴美国休斯顿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继续做程序员。现在我在苹果公司做芯片设计师,更确切的说,我在评估设计出来的芯片。
其实留在美国主要是因为这个好的工作机会,积累的经验,好的薪水。如果回国,能拿到的钱估计是现在的一半。
更何况,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国内的行业竞争比美国激烈得多,我比不过24到50岁刚出校门的人。他们好学,精力充沛,很努力,就像我当初一样,让即将步入中年的程序员感到很有压力。
我甚至担心过几年回国就找不到工作了。但好消息是整个行业环境比我出国前好了很多,这是我特别高兴的。
所以留在美国工作是更容易的选择。我公司的老员工做许多基本的技术工作。我今年32岁,是小组里最年轻的。而且美国很缺这样的人才,所以只要大家愿意留下来,公司都愿意用。美国员工也更稳定,跳槽也不像国内那么频繁。
苹果也是业内压力很大的公司,但我只是偶尔加班,日子过得很充实。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妻子,她也来自中国。在周末,我们会邀请一些华人社区的朋友打乒乓球,去华人教堂认识更多不同的朋友。最近,我又开始在院子里种菜了,豆子,辣椒,洋葱和大蒜...前两天,我种了两棵小果树,无花果和石榴。
然而你看,程序员没有任何固定的标签。
在别人眼里,我好像有点呆,但是老婆说我在她眼里是个“小奶狗”。
谷雨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去骑马。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以后我不是码农,我想做个养马的
32岁的顾玉南(音译)在北京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已经7年了。
按照你的刻板印象,我应该是最不像程序员的程序员。
2014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做软件开发。今年跳槽到另一家外企,做类似的工作,就不赘述了。听起来不是很能理解。我基本 *** 格子衬衫,也不加班。其他程序员加班的时候,我做户外运动。
每个月我都会抽出一到两周的时间去户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骑马。近一点的话,有时间就去延庆的官厅水库,野鸭湖附近的马场,河北的坝上。当然不仅限于骑马,还有登山、滑雪、足球。学习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这些爱好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有钱有时间,工作之外总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这和程序员是不是程序员无关。相反,我认为程序员的学历相对较高,薪水也较高,更有资格让生活变得丰富,而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枯燥。
户外运动通常以团队为导向。除了像踢足球这样的团队合作,就算去骑马或者滑雪,总会有一些同伴。大家会一起组织一次旅行,我团队的领队也是程序员。
我唯一认同的外部评价就是程序员表达能力差。看着身边的人,确实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工作中的沟通依赖于技术和代码。如果没有太多的负担,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交流上跟不上甚至迟钝。相反,程序员具有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的同学现在分散在各种类型的企业。相比之下,外企真的是最轻松的,不是说根本没人拼,但至少你可以选择不那么拼。你有选择,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人人都参与。
这是我最喜欢的氛围,也是我的选择。不会,当然工资和996程序员是有差距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时薪,我会拿到更高的工资,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工作和收入之间寻找平衡。现在的状态很舒服,所以跳槽的时候更倾向于外企。
我在两家外企待过,企业文化很好。会有专门针对员工的反歧视在线培训课程,包括种族、性别、年龄等。所以在整个公司氛围中,年龄不是特别敏感,我身边40多岁的同事还是干得不错的。
要说一些担忧,应该说是来自作品本身。技术更新太快,我们要不断追逐前沿知识。过去的经验和技术,现在可能不实用,甚至被彻底颠覆。当你在学习新技术的时候,新的人可能已经掌握了它。对你来说,新技术其实是在学校学的。
我想,我现在这样学习还能有精力,体力,动力,可是以后呢?还能追上吗?
谷雨参加户外运动的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我现在感到压力更大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想再编码了,我做一个manon就好了。
但是,不断学习的一个好处是,人总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你问我程序员节会不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更有认同感?我觉得没必要。我们仍然认同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
现在10月24日可以算是一个节日了,而且已经被行业外的人接受了,说明程序员的队伍真的壮大了,整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你看我,臃肿到敢接受采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张据
编辑左燕燕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