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习惯把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五天称为“五日岁”。
正月初一早上,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放一挂鞭炮,营造“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节日氛围。禁炮后,这一习俗逐渐淡化了。
爆竹过后,主妇们忙着祭拜先祖等,通常以线面、烛、炮等为供品。祭拜完毕,全家开始吃线面,名曰长寿面。因莆田方言面与“命”是谐音,故吃面寓意长命。
莆田线面细长而柔韧,烹调时,先在碗底垫上炒好的芥蓝菜,盛上刚捞起的线面,浇上卤汤,再往碗面上添加一些佐料菜,如切丝的煎蛋、油爆豌豆荚、油炸花生、紫菜、豆腐及各种卤肉等,色香味俱全。
孩子们也都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衣裳、鞋子,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吃完长寿面就跟长辈们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彼此道喜,祝福新春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
正月初二,因莆田遭受倭难的历史而形成特有的忌俗:初二不互相串门拜年。
正月初三,莆田人叫“开门日”,沿街商铺都把自家经营的店门打开,点上一串鞭炮,寓意开门大吉、生意兴隆。仙游县的城区和农村,都忙着为年满50岁及以上整十的长者们做寿、办寿宴,场面非常壮观、热闹。
正月初四,乡村、社区里聚集着一群男童,在小锣鼓队簇拥下,穿行于村庄、街道,挨家挨户乞钱乞草。这一天,有的地方也有“娘妈请花”民俗。即那些新婚未生育或已婚未生子的妇女,就会拈香膜拜,向“娘妈”请花,祈愿“娘妈送子”遂其心愿。黄昏时分,宫庙前堆起当天乞来的一大堆稻草,经过宫庙主事者一定仪式之后,点燃稻草,待烧透,家家户户用长铁钳争着去夹未燃尽之柴火,并迅速返回家中,把余火送入自家的灶堂,俗称“夹火母”,祈愿财源滚滚、财如烟起。晚上,一家人又像除夕夜一样围炉吃年夜饭,莆田人称“做大岁”。
莆田人过年一年两次、做两次岁、围两次炉,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据《莆田县志》和《仙溪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一月廿九,莆田人民沉浸在准备过年的欢乐时光,倭寇突然来袭,莆田城被倭寇攻陷,城中百姓在反抗中死亡两万多人,城内尸横遍地,万家哀恸,百姓纷纷逃至山中避难。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大军击溃倭寇,百姓于二月初二才返回家中收殓蒙难亲人的尸骨,重建被焚毁殆尽的家园。为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年俗形式,让后人永远牢记这段国仇家恨,并选定在戚家军收复城池的日子重过春节、“做岁”。
后来,百姓普遍认为,从农历十二月三十夜“做岁”到农历二月初四夜再“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且农历二月农事正忙,遂将二月初二再“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且为了区别,莆田民间约定,将大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为“做大岁”。
正月初五,按照初一做法,同样要吃长寿面、穿新衣裳,给长辈拜年,彼此祝福,也可与亲朋好友结伴一同踏青、游春、赏景。
(来源:湄洲日报 作者:刘青华 编辑: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