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由此可见,我们要擦亮眼睛,多学点识人术,准确读懂他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人将“智”、“仁”、“勇”称之为三达德,而且把“智”排在第一位,可见“智”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何为智呢?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物志·序》中则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大概意思就是:圣人贤者美好的地方,就在于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的可贵地方就是在于能知人、会识人!所以,我们要多学习老祖宗的识人术,学以致用,不断增长自身智慧。老祖宗的以下2句识人术口诀,可以教你看透一个人,八九不离十!
1、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论语·学而》
释义: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人前很会做人的,背后总有算计;人前不会做人的,才是正直、憨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可靠的人,往往不会说大话、漂亮话;虚情假意的人,往往很会说忽悠人的漂亮话,很会哄人!
打给比方,某人找你借钱,信誓旦旦承诺你,说一定可以还你钱,让你一百个放心。恰恰是这种钱不可借出去,因为他们往往说的是虚情假意的话。我们若不能提前识别对方真伪,就会后面吃大亏。
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讲:“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也如宋代林逋《省心录》中所说:“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轻易允诺他人的人,诚信一定很少;当面称赞他人的人,背后一定在说坏话。
为什么古人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读懂了人性普遍存在的虚伪一面,也都是吃一堑长一智后的经验教训。所以说,我们最好能够将这些箴言熟记于心,时刻牢记。
曾仕强先生也对孔子的识人术口诀“巧言令色,鲜矣仁”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凡是嘴巴甜的人,我们都很害怕他;那种礼貌太周到的人,礼多必诈,你特别要提高警觉。一视同仁就是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了。当你爱所有的人,就表示你不爱任何人!”
所以说,我们对于那些很会做人,花言巧语的人,要多留个心眼,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2、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释义:听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神,这个人(的美与丑)怎么能够隐匿起来呢?
为什么说仔细观察一个人说话时的眼睛,就可以准确识人呢?孟子也解释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观察一个人,最好莫过于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掩盖不了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心地光明正大,眼睛就会明亮;心地不光明正大,眼睛就灰暗无神。
说话可以作假,那就“假话”;笑容可以作假,那就“假笑”;人们的言行举止也可以作假,那叫“虚情假意”。但是很遗憾,人类的眼神是无法掩饰作假的,正所谓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而这尾巴就是眼神!
老梁也非常认可通过眼神识人,他说:“一个人的眼神会出卖人品,你的眼眸往往表现出最显著最难掩饰的部分。言语动作态度可以假装,但眼神是没法假装的。人品的好坏,往往刻在眼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胸狭隘的人,眼里装的都是别人的缺点;贪财好色的人,总是盯着女人的脸和别人的钱袋;喜欢无事生非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小错误,然后大做文章。
“相反,光明磊落的人,他眼里看到的是公平和正义;宽容大度的人,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好处;言出必行的人,看到的是每个人的诚实守信!”
众所周知,曾国藩很会识人,而他看人时也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神态来观人。比如,他说:“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等等。因为曾国藩识人时总是盯着别人的眼睛看,所以《清史稿》中记载他是:“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识人术书籍《冰鉴-神骨篇》中也说道:“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眼神像一扇大门,察看人们的眼神,就相当于去打开一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和人品了。
所以说,我们与人交往时候,要想真正了解透彻一个人,熟记孟子的识人术口诀,仔细观察他人的眼神,见微知著,看人八九不离十,一看一个准!
结语:
巧言令色的人,往往是虚情假意;注意观察他人的眼神,就可以窥探其内心。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识人术方法,非常经典,也非常实用。跟着老祖宗学习“识人术”,熟记以上2句口诀,我们也可以看人不走眼!朋友们,您觉得老祖宗的识人术靠谱不?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