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多巴胺,你觉得一辈子会有多久?”
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竟让我一时间无法回答,因为我这辈子才可能才刚刚过了一半。
当然这是以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标准的计算方法,也不能保证某一天某一刻我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一辈子有多久这个问题原本便是没有准确答案的。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也一定是掺杂了人类情感。
“度日如年、恍如隔世、白驹过隙、光阴似箭........”
这些方块字组成的词语无不是包含着先辈们几千年以来的人生智慧,它们也无不是在告诫着我们大自然不可改变的桑田沧海。
但是,我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却对生死、对一辈子又要有自己的感触了。
事实上,只要你还活着,你就需要同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普通到能力不同、财富不同、地位不同,特殊到就连时间都是不同的,一辈子的长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有人会说:多巴胺你瞎扯淡,时间怎么会不同,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吗?
或许,小学的课本上是这样说的;或许,孩童时父母的说教是这样的。
它看似公平,因为无论是谁的时间每分钟都是游60秒构成的,无论你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时间都会以同样的均匀速度流逝着。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对大家来说并不是公平的,最起码一辈子的长短、一辈子的质量是不同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对于有的人来说,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对于有的人来说,一辈子漫长到永远也结束不了。
下面,我便举几个真实的故事来加以佐证:(这几个故事,我曾经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
第一个故事:
数年之前,某个夏季的正午时分。
空气中凝固着的热浪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仿若窒息,就连树上的知了也停止了鸣叫。
有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男性患者,却因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二十分钟被送进医院。
刚送进抢救室不久,一位其它科室的同事就冲了进来询问情况,原来患者是这位医院同事的近亲属。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一周后患者就会举办婚礼,就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可惜的是,他的人生到此便戛然而止了。
患者通宵熬夜之后,睡到中午十一点钟方才起床,起床后便去卫生间洗漱。
结果却倒在了卫生间,并不知从何时起发生了心跳呼吸骤停。
第一是家属没有及时发现,第二便是现场的家属没有人懂得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后来因为没有做尸体解剖,所以患者最终的真正死因也无从得知。
让我对死者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他的年轻的年龄,毕竟在抢救室里常有更年轻的死者出现。
真正让我难忘的是死者的未婚妻瘫坐在地上一直死死的拉着死者的手哭泣着不肯放开的场面。
我想对于死者来说,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对于她的未婚妻来说,此生却又是多么的漫长!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最近,一度让我内心很难受。
一位和我同龄的男性患者被120送进了抢救室,来到抢救室的时候已经全身是血,面目全非。
将近一个小时前他在某处工地上发生坠楼,从大约15米的高空不幸坠落。
虽然被及时送进医院,又经过积极的抢救,无奈患者最终还是因为过重的伤势而驾鹤西去了。
看着血同泥土混杂在一起的面孔,看着那双有些破烂的球鞋。我一下子想到一个假设:假设当年我没有读书,假设死者和我互换了身份,假设躺在病床上被心肺复苏的是我?
一连串的假设,让我有些不能自己。
我想对于死者来说,一定还有许多没有完成的心愿,比如看着孩子成长、比如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比如为父母养老......
因为这些也都是我们这样的中年男人所要面对的现实,因为这种痛只有我们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油腻大叔才能理解。
可惜的是,他却在异常意外事故中提前下了人生的列车。
我想他的一辈子算是短暂的,短暂到还没有去享受着美好的世界。
但是,他的父母、妻儿一定又会感到一辈子竟然会如此漫长了。
第三个故事:
昨天上班,我同患者家属发生了争吵。
事实上,不仅发生了争吵,甚至公开动用了手机的录音功能。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被家属推进了急诊室。
患者精神状态很差,已经出现嗜睡状态。同呼之不应的状态相比,更加让人紧张的是仅仅70%的经皮指脉氧饱和度。
这么严重的缺氧,意味着患者需要立刻抢救,甚至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否则命在旦夕!
但是,家属却情绪激动的坚决反对将老人送进急诊抢救室。家属的理由是:如果老人都正常的话,还会送进医院里来吗?老人常常被送进抢救室,到头来不还是现在这种状态吗?
家属的话貌似有理,也有可能是事实,但绝不是事情的真相。
无论老人以往的病情怎么样,现在都是需要立刻抢救的,否则随时都会死亡。
家属从开始拒绝进抢救室到上升到医德的争吵.....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很悲哀,为自己觉得悲哀,为家属觉得悲哀,为患者觉得悲哀。
作为医生,自己竭尽所能的想帮助患者,对患者严重的病情心急如焚,却要被家属嘲讽没有医德。
作为家属,明明知道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却有意或无意的置若罔闻。
作为患者,95岁的高龄,面对家属和医生的大声争吵,却只能充耳不闻的嗜睡着。
家属的要求是:“拒绝任何检查,拒绝任何抢救,只要输液!”
“如果输液途中突然猝死了怎么办?”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最终家属签了字,录了音,带着老人输液去了。
我想,如果老人思维清晰的话,他一定会希望自己早点离开这个纷扰的人世间。
因为对于老人来说,多活一分钟都是生不如死的折磨。
第四个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大概还没有发福的时候。
有一位不到16岁的女孩,因为狼疮脑病被送进了抢救室。
同严重的疾病相比,更不幸的是她的父母早早的离婚重组了家庭。
或许,正是因为家庭的破碎才会让她的病情会不断恶化吧,因为她几乎没有得到过什么正规的治疗。
在抢救室里呆了两天后,她在外地上班的母亲才姗姗来迟。
面对危重的孩子,这位母亲选择了放弃,而放弃则意味则断绝了孩子的生的希望。
期间还有着很多细节,即使现在说来,依旧是一把辛酸泪。
患者被带离抢救室的那天,我第一次从她的眼中看见了泪水。
各种动静脉穿刺的痛苦她没有流泪、对呼吸机的抵抗没有让她流泪、妈妈的到来没有让她流泪,离开抢救室的时候她流泪了。
我亲身见证了以上四个真实的故事,还有更多真实的故事。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一辈子有多久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一辈子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
题外话:
最近几日,院墙边的月季花绽放了。
它们开的很美,每一片花瓣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它们的样子很妖娆,它们的生命力很旺盛。
这些不只是夏花,更是活生生的生命。
这些不只是玩物,更是日子与希望。
但我转眼一想,却又要无限悲伤了。
它们不久后就会凋零,就像我们自以为健康的身体一样。
如果你能看见这篇文章,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