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杨伯峻《论语译注》
【小识】
不是“耳软”
这几句话,是孔子的自评,其中一定包含谦虚的成分。
因为孔子的影响,后世常常把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五十岁叫“知天命”,六十岁叫“耳顺”。实际上,这就是自比夫子,何其惭愧也哉!还好,没有人把十五岁叫“志于学”,把七十岁叫“不逾矩”,这倒是挺知趣的。
孔子说他“六十而耳顺”,其实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一定有个过程。最起码,从五十岁开始,就应该向“耳顺”过渡了。五十岁到六十岁,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这个阶段,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所以“听力”至关重要。
什么是“耳顺”?耳顺就是不管什么人说话、说什么话都不觉得刺耳,都能听得下去。就是让人把话说完,而不急着打断别人的话;就是让人把观点亮出来,而不急着否定别人的观点。正如孔子所说,是真是假,何是何非,其实心里有数。所以,孙钦善先生将“耳顺”翻译成“闻言知心”。(孙钦善《论语注译》)
可见,耳顺是有底气、有主见的表现,而不是“耳软”的表现。
所谓“耳软”,不仅是什么都听,而且是什么都听从。“耳边风”“枕边风”之所以能盛行,“悄悄话”“私房话”之所以能流行,“耳软”是根本原因。这一点,五六十岁的人,一定要有所戒备。(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