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晋的新剧《鹤唳华亭》低调上线,虽然没有大力的宣传,但是开播后热度却持续飙升,上线第三天全网热度冲进前三,大有一种“出圈”势头,且豆瓣评分高达7.5。身边的人每天都在讨论着剧情的精彩和赞扬演员高超的演技。我也十分好奇,是什么样的剧情能这么受欢迎?自己也来一探究竟。
看了第一集,剧情只是刚刚开头叙事,当然如众人所说般,豪华的演员阵容,精美的服化道,场面恢宏,想必会是继《琅琊榜》后又一部爆款权谋剧了。剧情也扑朔迷离,以叙事的角度将剧中的人物关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疏而不漏。
当然,也有同事说看不懂剧情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喜欢古代衣冠服饰的我除了看剧情,我更喜欢看剧中演员的服饰妆扮。剧情对于我来说不是最感兴趣的,可能大家第一印象看到了俊男美女,而我却在这一集中看到了很多不同款式的头冠。
依照不同身份人物的出场,我把剧中人物的帽子与大家分享一下,单单是剧中主角的冠帽就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了:
古代的服饰是华丽而考究的。看着这些款式多样的冠,它们仿佛是穿越时光而来。那么,我们也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古代冠的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首服是重要的服饰之一。它包括冠、巾、帽、面衣、发式等多种形式。那么,“冠”在古代它有什么作用呢?中国素有“衣冠之国”之称,头上戴什么,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子非常重要,因此,古代就有了“衣冠之制”。古代男子的首服首推冠冕。古人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庄严,是要恪守礼制的。“加官进爵”的时候也会更换不同的冠帽和服饰来表达职位的不同。最早的冠、巾、帽等首服,是以保暖御寒为目的的。随着社会制度和文明礼教的发展,“冠”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古代有一套详细的衣冠制度,通过不同的冠帽就可以分出一个人的官职、身份和地位等级。或者会在不同的场合通过戴不同的冠帽来表达不同的礼节和仪式。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冠帽的形式和材质都是不同的。所以,冠既有装饰美化的功能,更包含了标志身份地位的作用。
古代男子什么时候可以戴“冠”呢?在古代,男子20岁就要行冠礼,士人加冠,庶人则裹头巾,这代表着已经成年。行冠礼之后,表示男青年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鹤唳华亭》中第一集:皇宫里,卢世瑜带领一干言官向皇帝萧睿鉴进谏说太子已经为皇后守孝三年已满,也已经年过二十希望萧鉴能够为太子加冠。也就是这个行冠礼,行礼过后,太子才是名副其实的储君,可以参与议政,否则就是涉政,会被处罚的。
了解一下冠的种类:冠有很多种,不同的身份佩戴不同的冠。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剧中我们看到的就有下面几种:
冕冠:这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祭祀时所戴的礼冠。冠顶部盖着一块“冕板”,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只有帝王才能垂挂12旒。
进贤冠:汉代以后的文史儒士,在常朝礼节时佩戴的冠。冠上有用铁丝作成的梁,以梁数的多少来代表身份的高低。
小冠:束在头顶上的小冠,多为皮制,通用于朝礼宾客,但一般做为装饰冠,并不是正式冠。
展脚幞头:这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乌纱帽”中的一种了,它两只长角横直平展,可以随时取卸,是两宋官服中通用的形式。
剧中除了“冠”,还有另外的一种帽子叫“巾帽”。东汉末年以后,越来越多读书人以柔软飘逸的头巾来表现名士风度,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心头好。
儒巾:四方平直,并带有两条带子垂于脑后,多为举人以及秀才所戴。
“乌纱帽”在古代并不止是一件装饰品而已,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一个男人的地位、权利的象征。如剧中第一集所伏笔的,剧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费尽心思、尔虞我诈。
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事业,迟迟不给年已20岁的太子行“加冠礼”,而且刻意留下大皇子与太子互相制衡,目的也就是怕太子行冠礼后的权利过多,威胁到皇帝自身的利益;
而剧中的大皇子为了自己的地位,费尽心思阻止太子“加冠礼”的顺利进行,不惜骨肉相残,目的想取而代之,可以得到储君的位置;
而太子的舅舅在太子长跪在雪地中时,他是先穿铠甲再穿常服去见皇帝,表面上是对外甥的爱护,但终究还是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因为太子掌权才是他掌握权利真正有利的保障。
作者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深深地写出了权力历史对人最酷忍的摧残。剧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而卷入残酷的权利争夺的游戏中。
总之,这部小说是很耐人寻味的好作品,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