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的意思
公开市场业务指的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 债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放出货币,反之卖出债券,收回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过程和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过程: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可通过公开市场买进证券,无论是从何者手中购入,都会导致市场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增加,成为商业银行扩张信贷,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并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这种购买的结果,对利率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影响,促使证券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这种影响力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有利得以实施。反之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公开市场业务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1.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由中央银行充分控制其规模,中央银行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2.公开市场业务是灵活的,多买少卖,多卖少买都可以,对货币供应既可以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弹性;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时效性强,当中央银行发出购买或出售的意向时,交易立即可以执行,参加交易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相应发生变化;
4.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经常、连续地操作,必要时还可以逆向操作,由买入有价证券转为卖出有价证券,使该项政策工具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大的波动。
公开市场业务举例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纳入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达49家。
公开市场业务哪三项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调节货币市场的一系列操作,央行可以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吞吐货币等业务,从而来调节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大小,这样就能够调节经济周期的扩张和紧缩,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了央行从二级市场买入有价债券、央行一次性地投放货币到市场当中去、央行一次性的回笼基础货币三项。
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优点及制约因素
1.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它工具更为有效。 2.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达到的目标,而不象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少的规模和较小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 4.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 5.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