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尽寒枝,不肯住孤沙洲(摘尽寒枝,不肯住孤沙洲)是什么意思?)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被苏轼逗乐。“一日三百荔枝,我是岭南人”“无肉使我瘦,无竹使我俗”。这位精通书、画、诗、词、文的大才子,就像一位吃货朋友,生活在我身边。他的存在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长大后,我会再读苏轼,但总能读到那种藏在豁达文字里的万千无奈。有些人每天都是兴高采烈的,因为他们没有尝过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不知道什么是苦。但苏轼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智慧的人,在经历了一生所有的磨难后,微笑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只有这样的人写出来的字才足够有分量。
苏轼有一句很孤独的话。喜欢诗歌的你应该听说过。这是“卜算子,住在黄州定慧苑”。让我们看看整个单词:
弯弯的勾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水钟的水一直在滴。谁见孤人,缥缈孤虹影。
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
这首词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是后世推崇的名句。这个词在后世有很多解释。有的人觉得这个词简直就是写自己在法庭上的失败,是为了自己。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女人的。不管是为了什么而写,诗人的孤独是不言而喻的。
在意境的对比上,这个词算是神了。之一首词中,月亮不见了,梧桐和孤雁构成了美丽的夜景。在接下来的影片中,详细描述了孤雁的行动,而写孤雁和月亮的人,就是把自己和孤雁融为一体的人。
对于这首词,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最后一句,“采尽寒枝拒生,孤沙洲冷”。这句话一直为后人所称道,900多年来令人惊叹。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孤雁已摘尽寒枝,不肯栖居。最后,他们宁愿呆在沙洲上寒冷寂寞的地方。这里的“Pick”是选择的意思。本来落笔就很惊艳,但是一些不识货的人觉得说的不好。为什么?
宋代有个叫王明的学者,写过一本书《野客系列》,对苏轼这个词做了这样的评价:
隋代关李曹苑曰:“晚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不是自恶吗?
这个评价指的是隋代一位学者写的一首诗。王明认为孤雁的生活习性应该是晚上栖息在冰冷的树枝上,早上飞向空井。这是鸟的正常生活习性。文学界一直有句话叫良禽择木而栖,也有说良禽择木而栖。而苏轼则说这只孤雁明明看到了那么多寒枝,却在孤独的沙洲上冷,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他认为这个说法有错别字。
乍一看,王明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在苏轼之前的很多诗词中,鸟是择木的,比如杜甫的“择木知鸟”。可是,这样一来,就能认为苏轼是在瞎写,还是有语言障碍?这显然是错误的。
读古诗词,要实物,要真实场景,要真实,这是禁忌。诗歌中的许多意境都是虚构的。苏轼可能只是在沙洲上看到了一只孤独的鹅,于是赋予了它高贵的精神,说它“拾尽寒枝”之后,更愿意留在这片沙洲上。这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中产生的联想。甚至有可能苏轼根本没有看到沙洲上的孤雁。这一切都是他的想象,目的是为了衬托他那崇高的自尊心,他不想与之同游。所以,看似写孤雁,实则写人。
如果欣赏古诗词时只想着文中的东西是否合理,那就没意思了。诗歌不是科学,重在写意抒情。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不能理解诗歌的美。大家都说对吧?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