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需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使用社交网络的人也越来越多。社交网络使用背后的心理因素也引来人们更多的关注。
纵观国内外关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与人格,归属感等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数量并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在国内,这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有关。以往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内关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与个体心理特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并且大多是关于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研究。而关于社交网络使用与内外向等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目前比较匮乏。
作为线下社交的延伸,内向和外向的个体在线上的表现会与线下有差别吗?这也是一个研究重点。
另外,国内尚无关于社交网络使用与归属感关系的研究,个体的归属感还作为一个内外向与社交网络使用得中介变量进行了探讨。
(2)国外关于社交网络使用与内外向等心理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Facebook和Twitter等的社交工具。而这些社交工具在国内并不能使用,国内的社交网络工具则主要为微信和微博等。不同的社交工具在功能和使用人群特点上也不同。
以往的很多研究都发现内向者在社交活动的表现的较外向者更为低调。而当这种社交活动被搬到了线上也是如此吗?不同心理特征的用户在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中的表现有没有差异呢?
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用户对于“强关系”型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和“弱关系”型社交网络-微博的使用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的关系,并讨论了归属感对其的中介效应。
一、性别与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分析
性别对“强关系”型社交网络使用地影响
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时频上,男性大学生在使用频率和每天使用得总时长上都远远小于女性大学生。这证明了假设一的推论:女性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上大于男性大学生。
女性相比男性更加注重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在强关系上。因此,人际关系对于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女性更加注重人机关系尤其是强关系这一特点,在线上的社交网络中也体现出来。
在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行为上,无论是与自我展示有关的状态更新和发布照片,还是与他人互动行为,女性都远远多男性。
这说明了女性相比男性更加喜欢在“熟人”圈子里进行自我展示,同时也更喜欢和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进行互动。无论是使用时频还是发布行为,都证明了女性相比男性更加注重强型的人际关系。
性别对“弱关系”型社交网络使用地影响
在微博的使用时频上,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仅仅在每天的使用总时长上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在女性大学生每天的使用时长要远大于男性大学生上。在使用频率上,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并无差异。
男性相比女性更加关注权利和地位,男性可能会出于其“社会资本”和地位的考虑建立起更大的但联系不强的“弱关系”网络,由此而可能在微博中更加活跃。
这说明了男性可能虽然更加注重权利和地位,但他们并不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表现出这样的需求。
女性花费在“弱关系”型社交网络中的精力依然比男性多,而在频率上两性无明显差异。这也说明了男性可能对于“弱关系”型网络的关注程度和女性差不多。
但是男性只是简单了解下“弱关系”网络里的他人的动向,女性比男性关注的程度要深因此而花费的时间多。
在微博的发布行为上,男性和女性只是在发布照片和视频上存在差异。这说明了女性相比男性,可能在弱关系网中,也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展示。但是在与他人互动上两性并无显著差异。
因此,两性在“弱关系网”中的发布行为差距不大。总体上看,性别对弱关系型社交网络使用得影响并不大。两性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使用得时间上。这可能与女性对于他们在“弱关系网”中的联系人动态地关注程度更高有关。
二、内外向与社交网使用的关系分析
内外向与“强关系”社交网络的关系分析
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时频的角度看,内外向与使用频率和每天使用得总时长的负相关关系均显著。这说明了在内外向量表上得分高者(偏外向)在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和总时长上反而偏小。
越内向的人,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和总时长就越长。这验证了前文提出了互联网使用得“穷人变富”理论----对于内向者而言,较为安全的线上社交是他们匮乏的线下社交的有力补充。
但是,单次使用时长与内外向却成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外向者虽然整体的“强关系”社交网络使用强度不如内向者,但他们单次的使用时间却比较高。
我们可以推测,外向者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特点表现为,使用的次数少,而单次使用时长高;内向者的使用次数多,而单次的使用时长低。
总之,最后的结论验证了“穷人变富”理论,内向者对于“强关系”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强度较外向者更大,并且差异非常显著。因此,线上社交对于内向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力的补充他们匮乏的线下社交。
而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线下社交上,对于较为虚拟的线上社交关注的不多。结论也证明了事实并不像“富人更富”理论所提出的,外向者会把他们的丰富的线下社交资源转移到线上。
内外向与“弱”社交网络的关系分析
从使用时频的角度分析,内向者对于微博的使用频率更高。在总使用时长上内外向者无明显差异,但是外向者的单次使用时长更高。
换句话说,内向者对于“弱关系”网络使用的特点呈使用频率高而单次使用时间短的特点,外向者呈使用频率低而单次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从发布行为的角度分析,上传照片和更新状态这样的自我展现行为内向者表现的更好,在与他人互动上,内外向者无明显差异。
总之,无论是对“强关系”还是对“弱关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内向者表现的都更加出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关系网络中,内向者与他人积极互动的行为表现的更加出色,而这种差异在弱关系网络中就没了。
外向者在弱关系网络中更加出色。内向者对于弱关系网络的关注不必外向者少。我们可以推测,内向者更偏爱线上社交,而外向者更偏爱线下的面对面的社交活动。
三、归属感与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分析
归属感与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分析
归属感的高低对于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只存在于强关系网络中,在弱关系网络中没有发现归属感的高低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在微信朋友圈中,归属感只与发布行为中的更新状态与转发,积极评论和互动这两项有正相关关系,而与使用时频无关。
这也说明了高归属感的个体在强关系网络中更加愿意表现自我,并且与圈子内的他人进行积极互动。归属感低的个体在朋友圈内进行自我展示的动机则比较低,同时也不太愿意在线上与他人积极互动。
归属感对于内外向与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分析微信朋友圈状态更新与转发行为,内向者表现的更加出色(两者呈现负相关)。而内外向和归属感之间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内向者往往其归属感更高,而外向者的归属感则比较低。
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外向者接触的圈子会更多,但实际上他们对于那圈子的归属感是比较低的,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那个圈子内的成员。
而内向者虽然接触的圈子少,但是他们对于所接触的圈子的认可度却更高,所以内向者与圈子内的成员进行互动的频率也更高。
从多元回归模型可以看出,状态更新与转发行为强度最高的个体特征呈现的是内向并且高归属感,状态更新与转发行为强度最低的则是低归属感的外向者。归属感表现出了完全中介效应。
总之,高归属感的内向者更愿意在微信朋友圈内分享他的个人信息。
低归属感的外向者线上的表现与他们在线下判若两人。接着分析讨论状归属感对积极评论与互动行为的中介效应。与状态更新相似,归属感在该行为中也呈完全中介效应。
高归属感的内向者更愿意在微信朋友圈内与他人积极互动。而低归属感的外向者在微信朋友圈内反而不愿意与他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