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联合官方权威媒体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计量院)和杭州网进行了一次家用血糖仪评测。
由浙江市场监督管理数字媒体中心和浙江史静联合举办的《市场周刊》专栏也对此次测评进行了跟踪报道。
通过和粉丝朋友们的征集,我们选出了市面上常见的,销量不错的10款便携式血糖仪。示例信息如下:
本文将从产品原理、评测环节、实验结果、注意事项、中选择建议
一、产品原理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血糖仪,但根据我们对浙江史静市场周刊的采访,许多患者质疑它的准确性。
不同品牌的血糖仪检测结果不一样,血糖仪和医院的检测结果也不一样。那么这种差距从何而来呢?
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的是“指尖末梢全血葡萄糖”,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葡萄糖”。
前者(全血)含有红细胞,后者(血浆)去除了红细胞,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低,可见区别。此外,指尖和静脉血的红细胞压积和氧含量的差异也会影响血糖水平。
为了挑选优质的血糖仪,有效的管理疾病,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血糖仪的工作原理:
所以转换过程的准确性也会影响血糖仪读数的准确性。
根据国家标准GB/T 19634-2005《体外诊断检测系统自检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血糖仪的允许偏差为 20% 。
那么,即使两个品牌的血糖仪测得的结果相差40%,也有可能两个结果都是“对”。
二、评价环节参考医院常用的校准方法,浙江省计量院为此次测评设计了以下方案:引进参考分析仪,解决了直接用血清表面物质校验血糖仪的不适用性;
计量院谢工程师解读参考分析仪
考虑到消费者日常使用血糖仪测量,使用指尖末梢血。所以这次从每个志愿者身上取一定量的指尖全血进行对比。
01参考标准本参考的标准如下:
目前便携式血糖仪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 19634-2005《体外诊断检测系统自测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由2003版国际标准ISO 15197《体外诊断检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糖尿病管理自测血糖监测系统》转换而来。
从文章开头的样本信息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有些样本是在ISO 15197:2013实现的。后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最新的国际标准中,精度要求更高,允许误差范围缩小。
因此,我们参考最新版本的标准ISO15197:2013的要求来评估这款血糖仪。
02实验环节实验地点:浙江省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联合实验室。
受试者: 10名志愿者(由实验组招募,包括血糖正常和高血糖的患者)
运营方:杭州市上城区 ***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保采血方法的准确性)
提前准备:
根据10台血糖仪要求的红细胞压积范围,提前在医院对志愿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确保志愿者的红细胞压积在35%-50%范围内。
用参考分析仪检查: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血清葡萄糖标准物质对参考分析仪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准确度良好,可作为血糖的标准值。
操作流程:
1.从每个志愿者的指尖取一定量的全血,一部分用参比分析仪检测。重复3次,平行取平均值。每个志愿者的红细胞压积校正后,得到标准血糖值。
2.剩下的血样,按照血糖仪的指示,依次用10个血糖仪检测。每个志愿者的血样被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以获得血糖仪的测量值。
3.此外,还收集了5名志愿者,在饭后1小时反复测试,得到不同浓度范围的血糖结果。
通过比较血糖仪的测量值和血糖的标准值,就可以知道这台血糖仪的偏差(准确度)。
03实验结果不同志愿者的检测结果根据其血糖浓度分为低血糖浓度(低于5.55mmol/L)和高血糖浓度(高于5.55mmol/L)两组。
低血糖的参考允许误差为0.83 mmol/L,高血糖的参考允许误差为15%。
根据10名志愿者反馈的15组测试数据,我们为血糖仪的每个样本绘制了误差点分布图。
图中两条曲线代表误差极限,每个点代表每次测量的误差值。
如果该点在两条线的中间,说明测量结果符合要求;如果这个点在两条线之外,说明这次测量超差。
根据测试结果,我们邀请了计量院的陈灿博士进行分析解读:
实验结果显示,10台血糖仪整体测量结果良好,其中4台血糖仪超差(超过标准限值)。
所以血糖仪只能用来监测患者的腹部血糖空,记录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不能代替实验室和医院的血糖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药物调整的标准和诊断的依据。
第三,为什么要做这个评价?从1980年到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0.67%飙升至11.2%。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概要》(第9版):
到2019年,在20岁至79岁的人群中,中国约有1.164亿糖尿病患者,居世界首位。
也就是说,中国大约每13个人就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从患病率之高,确诊人数之多就可见一斑。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糖、妊娠期糖尿病的人来说,“测血糖”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日常。
由于便携式血糖仪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检测采血少、痛苦小等优点,成为很多“糖友”家中的必需品。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一个“易于使用”的便携式血糖仪似乎是一个“救命恩人”。
但对于网友@用户7524087011的父亲来说,情况并非如此...
发帖的网友是云南某市人。他说,父亲一直用某品牌血糖仪测血糖。在使用期间,检测结果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父亲非常紧张,从而不断增加降糖药的用量。
后来父亲身体虚弱,只能住院。但医院复查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40%-60% 的误差。
父亲的实际血糖水平为15.4mmol/L,而血糖仪显示25.1mmol/L。由于肺部感染,免疫力低下,该网友父亲最终不幸去世。
造成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不是血糖仪本身,而是这位父亲,这位原本体重160多斤的壮汉,在被血糖仪读数误导期间,遭受了本不该遭受的身心折磨。
生活对一个家庭来说太沉重了。
看了网友@用户7524087011的文章,想到我们也有很多的粉丝朋友提出了评测血糖仪的需求,于是爸爸对血糖仪进行了评测,联合各方力量进行了这次评测。
除了便携式血糖仪本身的度数偏差,血糖测量时的操作不当也会影响结果。
我们总结了“血糖仪使用技巧”供您参考:
购买建议:1.注意它的厂家是否正规。不要相信产品宣传,买三无产品。建议选择有售后保障服务和的口碑品牌,方便购买配套试卷;
2.首选电化学血糖仪,误差小,减少复检机会,避免误导患者;
3.建议选择虹吸式血糖仪,更容易操作,不会因血量过多或过少而造成结果偏差;
4.选择具有记忆功能的血糖仪,方便观察和记录血糖变化;
5.视力不好的家长长辈建议买一个大屏幕,带快速读数(6秒内即可给出结果)的血糖仪,方便快捷。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说,针灸、吃药、控制饮食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
而便携式血糖仪只能作为日常监测血糖变化的工具,而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如果读数频繁异常,要及时就医,根据医院的血糖检测和医嘱增减药物。
高血糖和糖尿病作为慢性病,一旦确诊,很可能会伴随终生。
这就像一个思想不确定的野兽。也许一口奶茶,一块饼干就能让他肆虐。把自己的身体拖到悬崖边上,只等一阵风吹来,人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它给人带来的打击是递进的,很难熬过这一关,也给人沉重的打击,人的情绪不断重建和崩溃,周而复始。最后,我发脾气了。
我们把它当做一个突发的意外,却不知道它是各种期待的堆积。除了就医和配合治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是治疗疾病的良药。[/s2/]
跨过了心中的这道坎,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变化。
环境由心造,物随心转;如果内心强大,就不要害怕困难;心若清明空千里,处处有风景。
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国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2]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全球糖尿病概览(第9版)[R]。IDF全球糖尿病概述
[3]GB/T 19634-2005,体外诊断检测系统自检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
[4]ISO 15197《体外诊断检测系统-糖尿病管理自测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5]张炬。探讨维生素C对血液检验中某些检验项目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学,2019,14(3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