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魁星楼(辽源市委宣传部提供)
龙首山山城遗址摄影本报记者隋二龙
依次是红陶双耳鼓腹壶(新石器时代);陶器、瓷器、粗瓷缸胎残片(辽金);双耳腹壶(高句丽时期)本报记者隋二龙摄
辽源历史悠久。这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辽源地区被正式定为盛京围场,专供皇室狩猎。清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曾祺将军请求清廷禁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围场开放,清 *** 在围场一角设县,先称Xi安县,后改为Xi安市。
1952年4月,Xi安以东的辽河发源于此,改称辽源市。
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辽源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市区有龙山区和Xi安区。同时恢复东辽县建制,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
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
辽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活、劳动、繁衍的地方。这里的先民为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并留下了他们的生活足迹。辽源市水源地发现的“人字”刻纹陶器和东风、东辽几处遗址采集的石器可以证明。
据文献记载,在商周时期,东北广大地区一直居住着苏申、脏、东胡等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这些民族在史书中统称为“东北彝”。比如颜师古的《纪九篇》就有“说谎的人在东北”的说法。《伊纣王惠篇》说:“吉神(即苏神)的污秽人是介于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但《山海经·海Xi经》说“国在汉水东北”,吴承志认为这个“汉水”应该是《山海经·地理释义》卷六流水(今辽河)之误。可见辽源地区是脏族的生活区。此后,扶余、鲜卑、高句丽、契丹、布吉(女真)等民族曾在此活动,这从地面和地下保存的古遗址中可以得到证实。
从目前发现的各个时期的遗址分布来看,辽源地区的先民大多在原始社会时期“居谷而居”,其居住地一般位于丘岗自然太阳的缓坡上,靠近山顶,墓地也位于附近,基本与其居住地在同一地点,或在山顶,或在山坡上。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的限制。当时,人们只能依靠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条件才能生存。随着历史和经济的发展,在青铜时代,人们出于对水、交通或捕鱼的需要,开始向相对平坦的地区迁移,沿河居住。从遗址中收集的文物可以看出,先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刀、斧、镰刀、锄头等。,它们被 *** 和研磨,家庭用具是壶、罐、杯、三脚架和其他陶器。陶器烧成温度高,陶胎厚而笨拙。颜色多为褐色和红褐色,也有部分为黑色和卡其色。
铁器时代,从发掘的遗址来看,辽源地区的先民仍然居住在浅半窖的房屋中,从事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劳动。但制陶、缝纫等手工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并从事刀、剪、剑、镜等一些相对简单的青铜工具。铁器的种类主要有锄头、镰刀、刀等。
汉代以后出现了城市
到了汉代,城市出现了。一般城市都坐落在一个山岗上,地势险要,紧紧扼住水陆交通要道。规模较小,周长大多在220-520米之间。城墙以山土为材料,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往往有双城墙。文帝第二年(公元前37年),活跃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夺取辽东,辽源进入高句丽时代。此时,辽源市的龙首山是一座重要的城市。龙首山古城以自然山势和重叠土垒而成,形状略呈椭圆形。从收集的文物来看,古城内寺庙鳞次栉比,人口密集。它居高临下,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此外,离市区不远的工弄山古城和城子山古城也是两个重要的城市。
辽金时期,辽源地区活动人口增多,发现了近百座城址、遗址和墓葬。这一时期建造的城市可分为山城和平原城。无论是山城还是平原城市,大都依山傍水,便于从事农、牧、渔、猎活动。城的规模不大,周长120-200米,基本上是方形的,城墙一般都是土做的,有些城基也混有石头。城市沿河而建,比较密集。
如今的东辽县安恕镇成仁村小城沟古城,是当时更大的城池,长达2000米,城内多灰方砖、布瓦。根据《东北古玺》一书和当地农民的介绍,这里曾出土过一枚“鹤立格牟印”。“Mouke”的意思是“百夫长”。金代在实行州县制的同时,也推行了以凶保权的制度。“三百户发财”。可见,小城沟古城在金代是当时这一地区的统治中心,更高统治者鹤立博格就住在这里。
离辽源市不远的Xi区灯塔乡高古村西南约1公里的平原上还有一座古城。这座古城是正方形的,周长1120米。根据一些收集到的辽金时期的文物,800年前就有契丹人和女真人在此居住。
据史书记载,五帝时在东北设立“颍州”。公元前16世纪,东北的苏神人隶属于商朝,向中原进贡,史书上称之为“辽东外付”。周朝设辽东郡,辽源地区在辽东郡北缘。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管理东北地区。当时辽源属于辽东郡北部边缘。
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和耕耘,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辽源子孙的骄傲。
与中原的关系与政权建设
秦朝以前,地处东北的辽源与中原有一定的关系。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原地区除金朝暂时统一外,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的混战之中。此时东北的高句丽紧跟时代,不断扩大势力范围。曹魏时期,再次扩张到东辽河上游。此后一直到隋朝,辽源地区基本属于高句丽的势力范围。
唐朝高句丽灭亡后,原属朝鲜磨憨族的大左戎随父亲钟祥居住在颍州,后来到现在的敦化县。大左戎被武则天封为渤海王,唐玄宗改称渤海。渤海兴盛时期,疆域辽阔,南有朝鲜、新罗,东有日本海,西南有唐鲁龙管辖,西有契丹,即今天的双辽、农安地区,有五京、十五州、六十二州。辽源地区当时隶属长岭府和扶余府,东丰县隶属长岭府西部,东辽县隶属扶余府。
辽代渤海国灭亡后,北方地方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弘基设上京、东京、西京、中京、南京五路,辽源地区属长陵郡,东京路。到了金朝,金在东北设置了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辽源地区由咸平路的承平府管辖。元朝时,沿晋,辽源地区属辽阳省开元路咸平府管辖。明朝废除省制,设十三任首席秘书,管辖全国各地州县。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管辖东北全境。后来明 *** 设立三万禁卫军管理东北和北方各族,辽源地区由三万禁卫军管辖。直到明末,海西女真所属的辽源地区的哈达、叶赫部被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征服。
叶鹤国在东城的前世今生
明朝末年,位于市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呼伦部叶赫那拉家族东侧所在地,历史上称为“叶赫国东侧”。
郭烨东城之所以建在龙首山上,是因为它南临东辽河,山势险峻,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叶赫国东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周长2公里,从东到西有一个门。城市的周长是1公里,有高墙。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戒备森严。叶赫东城是明末女真东北部的名镇之一。
当时东北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个部分,其中呼伦部分又分为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个小部分,其中叶赫最为强大。哈达活跃在东风,辉发活跃在辉南,乌拉活跃在吉林,叶赫活跃在辽源、东辽县、西丰、伊通南部、梨树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居住在龙首山的叶赫部的祖先原名叫土木特,后改名那拉族,建立了部落政权,史称“叶赫国”。它的祖先是兴根达汗,在明朝担任塔鲁木维的指挥官。家族酋长叫贝勒,酋长是世袭的。兴达尔汗死后,传子西尔克明嘎图,西尔克明嘎图,其尔哈纳,诸孔格,诸孔格,诸孔格传子太杵。太杵有两个儿子,长子清九和次子杨。太杵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青加努和杨统一了叶赫各部落,成为叶赫那拉的贝勒,并依险建了两座城,两兄弟一城而居。加努住在西城,在“吉林界叶赫站”,即现在的梨树县叶赫乡。女居,杨基,位于县城东部,龙头山,土人有大疙瘩,就是现在的辽源市龙头山。
努尔哈赤攻破东城后,为了不让叶赫卷土重来,叶赫的居民全部迁移走了。此后,叶赫东城一带成为狩猎场,无人居住,土地贫瘠。作为明朝统治下的地方政权,叶那拉部结束了其一百多年的历史。
辽源设市治城
清朝康熙年间,辽源境内正式划入盛京围场。直到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曾祺以“鲜围场多为流民私耕”为由,向清廷申诉开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奉天军阀曾祺之邀,在今辽源东西各建一郡。西边叫Xi安郡,东边叫东平郡,隶属奉天海龙府。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东平县开始抽乡牌,设嘉宝,将全县划分为20个乡、12个镇、248个村。
同年,奉天改为辽宁省,Xi安县隶属辽宁省。
1912年,设立Xi安县和东平县行政公署,隶属辽宁省。1914年,海龙府被废除。当年6月,辽宁省改为奉天,Xi安县、东平县归奉天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改称东丰县。1920年,Xi安县和东丰县直属奉天。1926年,Xi安县、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土地大规模开发的结果,人口又变大了,成为奉天有名的农业集散地。于是,县内各种商店门房纷纷成立。1929年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实行行省制。奉天改为辽宁省,Xi安县、东丰县归辽宁省管辖。
东北沦陷期间,Xi安县和东丰县先属伪奉天,后属伪四平省。“八·一五”光复后,Xi安县被规划为北丰县,但未实施,仍称Xi安县。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为辽北第三特务机关。1946年2月为辽北省第二专署,5月为 *** 辽宁省委第二专署。1947年,Xi安县和东丰县解放。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特别行政区。1948年10月15日, *** 辽北省委决定建立Xi安,直属辽北省。Xi安原县城、矿区划入市辖区,同时成立Xi安人民 *** ,首次从Xi安县分离出来。1949年先属辽北省,5月1日后属辽东省。同年7月,Xi安改为辽东省 *** 直辖市。1952年4月3日,Xi安因与陕西省Xi安同名而改称辽源。1954年6月,辽东省撤销,辽源市、Xi安县、东丰县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管辖,辽源为省直管市。1956年8月1日,Xi安县更名为东辽县,东辽县改为吉林省怀德区。1958年,辽源市划归吉林省四平地区代管。东辽县和东丰县隶属四平地区。1959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 *** 决定撤销东辽县,将东辽县划归辽源。1962年5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1969年5月14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东辽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属辽源市管辖。1976年1月22日,经吉林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2月1日,市、县府分家。
1980年1月29日,根据国务院文件[1980]27号《关于东辽县与辽源市合并问题的批复》,东辽县行政区域划归辽源市。辽源市仍由四平地区管理。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辽源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辖龙山、Xi安两区和东辽、东丰两县。辽源市改为省辖市。
你知道吗?
皇太极的生母是辽源人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个清太宗,人们也知道皇太极的生母是孝慈皇后,但是人们不知道孝慈皇后是辽源人。
没过多久,奴才就派兵护送努尔哈赤在杨基回到建州。到了明朝,由于哈达部的贿赂,青加奴和他的长子孙伯洛、杨和他的儿子哈勒哈马被引诱而被杀。故清九驻西城之子,杨驻东城之子纳林不禄,为贝勒继父。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五月间,明朝连长李率兵攻打叶赫。西城的布赛勋爵逃到东城,与纳林布鲁联合抵抗明军的进攻。由于东城地势险要,明军久攻不下,只好作罢。
为了抵御明军的进攻,壮大自己的实力,明朝万历十六年九月,纳林布路将14岁的妹妹送到赫图阿拉城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非常高兴,受到了朱贝勒和大臣们的迎接。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个辽源姑娘就是历史上的孝皇后。10月25日(1592年11月28日),19岁的孝慈皇后生下一子,取名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太宗。
从此,叶赫那拉和艾辛吉奥罗两个家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参考:辽源前世今生
专家简介: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辽源工商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第二届中国鹿业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源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辽源东辽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理论研究组组长。燎原故事主编。作品有《中国鹿文化》、《尘埃的秘密》等。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隋二龙赵贝贝
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