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成都名字永远不变的文章。很多朋友留言说,宜州不是成都吗?为什么不改名?今天,我来告诉你,益州是怎么来的,益州在哪里,益州有多大。
世界的九州“周”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九州”的概念。九州起源于尚书龚宇,将世界分为九州,也称为龚宇九州。
四千多年前,中国大地洪水泛滥,禹奉命治水。他利用“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在高处凿通,在低处疏导,让洪水快速通过,最终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图
当然,治水的成功并不是大禹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其他氏族首领的支持和配合。经过13年的治理,江河相连,洪水入海,于是大禹成了夏的首领。部落首领来朝见大禹,他们都把各州的青铜器献给他。大禹用这些青铜器做了九鼎,华夏大地初步形成了“九州”。
那么,九州九大板块是什么呢?
九州是一个由景甜构成的巨大的九宫格,天皇在中间,来自四面八方的贡品。以长江和黄河为两条横线,上中下游为三条竖线,把中国分为九个区块。
御酒树
三大北方板块。
上游:永州,现在的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
中游:兖州,鲁西冀交界处。
下游:冀州,今河北北部。
三个南方板块。
上游:凉州,今四川、重庆、陕西以南。
中游: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
下游:扬州,今江浙一带。
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三大板块。
中游:徐州,即现在的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上游:禹州,又名中州,即现在的河南。
下游:青州,泰山以东。
龚宇九州地形图
所以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地方叫中原,这就是中国叫中国的原因。
沂州的由来设计“龚宇九州”计划时,整个世界还处于诸侯割据的阶段。这个设计只是对整个世界统一的展望。但秦统一六国后,在行政规划上没有参照“龚宇九州”的设计,而是采用郡县制。
直到武帝5年,全国分为13个刺史部。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但单从数量上看,汉代设立的“十三刺史署”并没有完全照搬“龚宇九州”的概念。之一,当时的龚宇九州不包括今天的河套地区;第二,当时汉朝的疆域明显超过了当时龚宇九州的面积。
东汉疆域图
无论是汉代行政设计中的“龚宇九州”还是“州”,其划分的基本原则都没有改变,即“山川便利”,以山川等自然地理特征来划分地理单元。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击败黄塔军后,将其部队收编为“青州军”,董卓、马超家族在“凉州”崛起;赤壁之战的焦点是“荆州”;最终刘备能够安定下来的地区是益州。
所以“益州”这个词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但真正让我们熟悉的是三国时期。
刘备把诸葛亮请出草堂,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如果刘备得了益州和荆州,就可以安天下了。而刘备只靠益州就形成了三足鼎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今分三分,益州尽……”所以蜀汉只有一个益州国的说法深入人心。
三国
以东汉的益州为标准,蜀国确实是唯一的国家,所以如果你以为益州很小,那你就错了。益州其实很大,是当时更大的三个州之一,包括今天的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秦岭以南的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省,缅甸东北部,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益州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巨人。益州最早建立于治县,即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194年,益州迁至成都,于是益州成为成都的别名。这也导致很多朋友以为成都用过益州这个名字,但其实成都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变过。
三国归晋后,益州分为凉州,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重庆璧山、綦江两县以东,贵州桐梓。到了唐代,州县制被废除,改为建南路,设立了我们的时代,益州一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四川有一座城,从建市到现在命名了2300年,从未更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