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风筝的起源和使用)
风筝和纸风筝被潮人称为“风琴”。潮汕的气候和北方不一样,季风不一样,放风筝的季节更不一样。北方民俗是春天放风筝,潮汕民俗是阳历九月放风筝。在清代潮州城外的韩江凤凰沙洲上,每年九月,许多城里人都会来到这片广阔的沙滩上放风筝。风筝有很多种类型,如大蝴蝶、大八卦、大鲤鱼或几英尺长的蜈蚣等。满天风筝争奇斗艳。从本世纪初至抗日战争时期,民间青少年放风筝活动依然盛行。在村庄附近的田野或广场上,九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秋风平浪静,有少年在放风筝。风筝有小有大,小的只有一尺见方,大的有两三尺见方。有鲤鱼、蝴蝶、鹰、八卦和一英尺长的蜈蚣。然而,有许多简单的风筝,一平方英尺,没有尾巴。因为它没有尾巴,灵活,阻力小, *** 简单,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放风筝玩具。更大更长的风筝阻力大,绳子粗,一只手很难抓住,还得用大框架拉。青少年放风筝是为了好玩,但他们也必须掌握他们可以翻跟头,倒着飞和飞得高。当几只风筝在一个地方比赛时,有时两只风筝的线绞在一起,最后其中一只断了线,输了。为了防止自己的风筝被别人的风筝弄断,不仅要选择坚韧的芋头线,还要涂上玻璃粉胶,这样更有利,也更坚韧。风琴阻力很大,有八个三角形的彩纸和尾巴,后面绑着细细的竹片,让它受风时呼呼作响。潮语所谓的“风琴”是因为它能发出声音而得名的。放风筝的习俗仍然存在,但比以前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