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由马援编辑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5月12日消息,今年的“五一”是12年来最长的劳动节假期,也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陆续复工和市场后迎来的之一个消费小高峰。与此同时,“双品购物节”和“五五购物节”正在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推出“买买买”模式。
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中国银联、支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日至4日,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较节前一周日均销售额增长30.1%。全国29个省份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五一假期,中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75.6亿元。在假日经济效应的影响下,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活跃的态势。
中消协利用 *** 舆情监测系统,对4月30日至5月5日的消费 *** 情况进行了分析。
采集五一相关“消费 *** ”信息330多万条,日均55万多条。在4月30日至5月5日的6天监测期内,共采集“五一”相关“消费 *** ”信息3307913条,日均55万余条。监测期间,“消费 *** ”信息呈现出末端高中间低的趋势,4月30日数量更高,为684154条。
每日“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量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监测到“吐槽”和“消费 *** ”信息515508条,占“消费 *** ”信息总量的15.58%。
分享“吐槽”消费者 *** 信息
直播发货火爆:品控、售后、发货的问题只增不减。监测期间,共收集 *** 购物负面信息66798条。负面信息在4月30日有一个小高峰;5月1日-5月5日假期期间, *** 负面信息每天稳定。
*** 负面信息日趋势
*** 发货不实,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比较集中。但随着 *** 名人拿货、直播拿货成为 *** 新方式, *** 在品控、售后、发货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只增不减。
典型案例一:5月1日,网友@ Rain-Ting微博中Rose称,卖家虚假发货十件商品,价值2000多元,物流发货地点根本不是收货地址。消费者向平台反映后,认为平台敷衍了事。该网友表示,有多达上百人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店铺,同样的问题,平台却坐视不管。
典型案例二:5月2日,网友@ Silent Smile8微博称,自己给某 *** 平台打了近20个 *** 要求退款,各平台回复称专员会处理,但最终回复是订单异常,不支持售后服务。该网友认为平台放弃消费者权益,消费者 *** 困难。
典型案例三:刘女士 *** 桂花糕吃了一颗螺丝钉,事后联系商家 *** 。该店 *** 认为反映的证据不足,无法核实。刘女士向平台发起投诉,申请 *** 。
典型案例四:4月底,演员谢孟伟在社交平台上帮电商带货,遇到一个“黑心”商家。网友对从他那里买到的假冒伪劣产品表示不满。事后,谢孟伟在直播间诚恳道歉,表示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典型案例五:用户@电商鲁保林说:“电商渠道的选择:(我一直看不到直播发货)。几百万粉丝在一场直播上翻车(可能是假货和冒牌货),惨不忍睹。还好我从来没有在直播上买过东西。有朋友发现我看的视频和收到的完全不一样。你敢用100元买三双比市场价低60%的鞋或产品吗?平台为什么不受监管?这样扰乱市场太可怕了。”
中消协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云”消费形成新的增长点。对于新商业模式的融合和结构调整,相关部门和机构既要肯定和鼓励其给消费者生活带来的品质提升和便利,也要正视其中的不规范和短视行为,这些行为不仅阻碍了当前消费的复苏和提振信心,长远来看还可能给“线上”消费生态环境埋下隐患。因此,需要分类施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精准解决行业、领域的“潜规则”、“霸王条款”等“个性”问题,通过联动机制、共享机制、统筹安排等顶层设计,实现互联网消费生活新业态的系统化治理。
国家商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