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义灭人欲(朱·《存义灭人欲》)
在中国教育史上,如果孔子是老大,谁敢被称为老二,只有朱,而佛祖被称为朱。如果朱印名片的话,头衔就太真实了,写不出来,比如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等等。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享受孔庙供奉的人。他的理学对元、明、清三代都有很大影响。比如朱提出的“四书”,每一次科考都是从其中找到考点的。以至于全世界学者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溥仪退位才被废除。还有著名的“三纲五常”,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自宋代以来,三纲五常使人迂腐封建。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理学的重要观点之一。意思是保存心中的正义,消灭人的欲望。这个“理”朱认为是山川河流等。都是存在于世间,不可破坏的规律,而“欲望”是人的欲望,在正常范围内应该是允许的,超出正常范围是禁止的。其实这个理论没有错。“灭人欲,存天理”,要求人清醒无欲,修身养性。关键问题是怎么界定,连男女的吃喝欲都不清楚属于“杀人欲”的范畴。后世的统治者特意删减了这个理论来约束百姓。很容易统治,让人民守规矩。摧毁人的欲望,成了人性的灭绝。
据说朱生来右眼角就有七颗痣,排列像北斗七星。1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高调表态,将来要做圣人。19岁中进士,曾任知府、巡抚,后官拜桓侍制和侍中,到讲学,即科举老师。朱是一个清官,他以“存义灭人欲”的理论来要求身边的人。有一次,朱到浙江旅游,路过台州时,听到一件事。台州太守唐爱上了当地有名的姑娘颜。两人琴棋书画交流,相互爱慕,被传为当地佳话。但是,朱却让很生气。他指责唐太守和盐 *** 违反礼教和道德,是人的欲望的膨胀,下令禁止他们交往。唐太守与朱发生了纠纷。他相信只要男女之间有真爱,就没有必要被囚禁。所以我还是和颜 *** 交往。朱勃然色变。他六次上书朝廷,弹劾唐太守败坏礼教,行为恶劣。当然,朝廷在意朱的话,并罢免了唐太守。朱仍然不是日本人,所以他把燕的女孩在监狱里,并折磨她。我不知道,莺莺燕也是固执的,在嘲笑朱。先贤哪里说过人相爱就该坐牢?朱气得说不出话来。朱走后,新任泰州太守重审此案,认为朱小题大做,不按宋朝行事,判严无罪。
朱到处宣扬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任何不认同他想法的人都极力排斥和攻击他,引起众怒。御史沈继祖奏本,控告朱十大罪状,要斩之。十大罪状包括“不敬君主”、“不忠国家”、“玩弄朝廷”,都足以斩首,但都比不上后两项。后两者虽不足以斩首,但直接与朱的“存义灭民欲”论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羞于启齿。一条是:“引诱尼姑以为爱嫔妃,凡官必与之同行”。也就是说,朱引诱两个尼姑做他最喜欢的妃子,当他出去做官的时候,就带着她们四处招摇。二:“一个家庭主妇没有丈夫就怀孕了”。朱的媳妇在丈夫死后仍有身孕,怀疑是“翁媳妇拾骨灰”所致。对于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学者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这时,朱是什么身份?他已经是人人畏惧的皇帝了。如果没有完整的弹劾皇帝的把握,铁证将面临死刑。令人惊讶的是,当事人朱竟然无言以对,没有辩解。直到你低头忏悔。朱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他的理学被称为“伪儒学”。朱是他老师的脸面,所以被朝廷开除,遣送回国。
历史真相我们无从考证。因为朱的名声很大,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关于朱的种种污点都是党派之争造成的,朱的招供也是迫于政治压力。总之,朱仍然是完美的。其实连圣贤都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管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是吗?
不是空朱说纳尼是他的妾。据史书记载,66岁的朱被罢官后,因为一直在传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积怨太多,怕被仇人加害,不得不离家出走,隐居在武夷山附近的浮山寺。这时,两个做尼姑的嫔妃怀孕了。朱把他们安置在山下的村子里居住。不时进山给朱送去粮食和蔬菜。三相和谐,生活平淡而温馨。几年后,朱因病不得不回到福建老家。不久,71岁的朱因抑郁症在家中去世。两位嫔妃带着孩子远走江西,留下了朱的两个后代,朱的词馆至今还在。
参阅《宋史》、《朱》和《四书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