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简介
当你翻开中医教材上的中药和方子,开头会看到一种中药的名字——麻黄。作为《神农本草》中已经收录的药物,也是医圣张仲景在诸多方剂中使用的主要药物,被称为“治感冒之一要药”。如果从本经的角度来看经方对麻黄的运用,会有怎样的认识?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厚重的中医。
草麻黄
(药用部分:稻草茎质地:淡)
神农本草: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热疟,发汗,祛邪热,止咳升气,祛寒热,破症积硬。一颗龙沙。
伤寒论杂病篇:常用麻黄经方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来源:神农升降药法
升与降(阴阳沉浮):
崛起(尹生)
“麻黄:味苦而温”。麻黄属“升类”,用于治疗“阴虚”的实寒证(包括风寒)。
苦味减少,但为什么麻黄味苦性温,属于“推广范畴”?
众所周知,麻黄是一种强效止汗剂。其治疗方向为升向外散,治疗属于升法。后人也根据其功效将麻黄的性味归结为辛温。事实上,仅从药物的功效来推断药物的性味,从而盲目地认识中医,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神农本草》客观记载麻黄性味苦温,非辛温。也就是说,按照古人的真实口味,麻黄的味道既不辛辣,也不酸甜咸淡。按五味来说,麻黄味苦。单从味觉来看,苦味属于降法,出汗属于升法。麻黄既是客观的苦味,也是真实的发汗作用。为什么?
当我们观察草本植物麻黄时,发现它的地上部分很大,但地下根很小。可以看出,这种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比较多,也就是行气的能量比较多,也就是粗壮。决定麻黄动能作用于人体方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药用部分,一个是质地。
麻黄的药用部分是地上部分的草质茎,地上部分整体呈向上的状态。另外麻黄质地较轻,煮开后会一直浮在水面上。所以麻黄的动能方向是向上向外的。
麻黄质地较轻,性温,说明此药有大量的行气能量,即气厚;我们又尝了一口麻黄,没有多少苦味。所以麻黄一般都是气浓味淡,偏多。发挥药效的主要是行气的能量,它的淡味对麻黄的整体兴衰影响不大。所以麻黄味苦,性温,属于“上升类”。
我们都有这个常识。我们每天清马桶的时候,并不只是“压”下去,而是先“吸”上去再“压”下去,这样清马桶的效果更好。
同样的道理,麻黄因为气厚,所以有很强的向上向外上升的力量。但麻黄并不像桂枝那样只是向上向外上升,在强劲的上升动力中仍有一股细细的苦涩能量。所谓涨跌,所以它的发汗力是最强的。
所以麻黄的治疗作用属于升法,治疗的病机是阴虚。
另外,我们观察麻黄时,药用部分基本都是中间很轻的“稻草状”空,所以麻黄有“疏通”的作用。除了驱散人体上部的邪气外,还善于把人体最深处(如中焦、下焦)的邪气“吸”出来、驱散(如实寒、饮水),这
通过对麻黄的了解,我们还可以发现,仅仅通过具体的性味很难准确描述所有药物的特征,而将药物的性味与药用部位、质地、特征结合起来,我们对药物的认识会更加客观准确。
临床使用的麻黄分为生麻黄和炙麻黄,经方使用的麻黄都是生麻黄。炙麻黄是用蜂蜜和生麻黄混合制成的。蜂蜜是甜的,会缓解麻黄的生发力,炒也会降低麻黄的气能。所以炙麻黄的生发力比生麻黄慢,其药性会弱而温和。
绝大多数经典方剂都用麻黄,原文强调要将麻黄煮沸去沫后再煎。生麻黄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煎煮,其正气会有所降低,作用于人体后会相对温和。若生麻黄用量较大,仍需按原文要求先煎煮。如果用量少,或者用炙麻黄时,可与其他药物同煮。而陈化量大的生麻黄,提前煎时出现的泡沫,要去掉。如果是少量的新鲜生麻黄,提前煎了就没有泡沫了。
发病机理(病位):
喝凉开水;上、中、下焦
它有很强的上升力量,这是麻黄的唯一作用,它的所有治疗都是这种作用的外在表现。
麻黄能升发散邪,故麻黄可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热疟”,其中正邪相争。
麻黄能向上向外“出位”,所以能达到“发汗”的治疗效果。正是这种作用,可以“祛寒清热”。
邪在百家争鸣,正气要向上向外驱邪,所以会有气机向上的“咳上涌”。然而,当人体的正气能力有限时,就很难驱邪。这时候可以用麻黄来帮助人体驱邪,邪走了,“咳嗽上涌”自然就平息了。
麻黄气厚,行气能力强,既能作用于人体表面,又能作用于人体深部。因此,当人体深部的“证积”需要上行疗法时,就有了应用麻黄的机会。
经方中常用麻黄的功效来治疗属于“阴虚”的饮水症。
经典医学天书
关于麻黄的经典方剂有哪些?
如何通过脉象快速判断使用特点?
答案就在神农解药定律。
读中医之前推荐过 *** 的经典医书《仲景阴阳脉法》。相信你会发现陈老师用“阴阳盛衰”分析脉象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近日, *** 的新书《神农升降药法》、《经络脉象图说》正式出版,将从更多方面展现 *** 的“经络世界”———
神农解药定律
神农升降药法回归中医本源。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总结出中药的功效是由气、味、质、味、专五要素决定的,提出中药只有一种功效,中药对症状的复杂处理只是通过升降疗法对这种功效的治疗作用。所以了解了中医的这种疗效,就能把握中医治疗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机动。本书对经方常用的50味中药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神农本草》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解释。从药物组成的角度,结合升降法对相关经方进行分析。
本书内容是脉证经典方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升降医学法”。如果把“阴阳盛衰”和“阴阳脉法”结合起来,就能更高效地指导临床。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神农举药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执笔),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杜悦中医推荐出版。封面图片来自Photo Network,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