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医者镜像》第9个基层医生故事
文/李子规
图/陈波
陈克安,1963年出生,自幼随父学医,专攻中医,兼修西医,在疼痛、儿科以及慢**调理方面有独特方法。从医近40年,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患者不分家境贫富、社会地位高低,都一视同仁,倾心以待。由于父亲、弟弟与他都是基层名医,当地有着陈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名医师”的美谈。
陈克安医生
今年春天的一个晌午,湖南长沙金山桥社区金塘卫生所,闯进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他把摩托车停在门口都没来得及熄火,就喊了起来:“陈医生帮我看看,胸口闷得慌……”
基层医生陈克安随即放下碗筷,对其进行问诊,随后摇着头说:“你是心脏病吧,我这里看不了。”
“你先给我输液试试吧?”男子央求着。
“输液更不行,你还是赶紧去医院看吧,你这种情况要及时准备做手术的。”看着一个大男人可怜巴巴的样子,作为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来说,陈克安当然想施以援手,但是他还是“无情”地回绝了。
“不能为了多看一个病人,而给患者带去伤害”——这是陈克安从医伊始就给自己立下的铁律。
陈克安与患者交流
1963年的一个春天,陈克安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因此他自幼便随父学医,专攻中医,兼修西医,在长期的钻研实践中,他成为了以疼痛、儿科以及慢**调理为专长的全科医师。从医近40年,他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患者不分家境贫富、社会地位高低,都一视同仁,倾心以待。
但最为患者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药到病除,从不失手”的医术。2008,一位那男子来给70多岁的父亲抓药,却怎么也说不清楚症状,只说精神萎靡不振,什么补药吃了都没效果。几天后,男子把父亲带到卫生所,陈克安一看就明白了,患者是中医上的“郁症”,肝气郁结、痰气交阻、心神失养、心肾阴虚。随即,他只开了10天的中药,还没吃完,老人就恢复了“元气”,又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少年了。采访现场,正在金塘卫生所候诊的刘女士听见这个故事,激动地说:“在陈医生这里,我还从没见过没被治好的人!”
“哈哈,夸张了,只是因为我只治自己能治的而已!”陈克安解释说,自己不过是有一种自知之明,能认清哪些病自己能治,自己不能胜任的坚决不接收,以免给患者白白增加痛苦、甚至带去伤害,使其雪上加霜。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开头陈克安“拒诊”心脏病人的一幕。
陈克安为病人把脉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看似不能治的病,陈克安实在绕不过去时,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患者排忧解难。比如此前一位77岁的老人和家属来到卫生所,老人状态看着不错,但一问竟是胃癌,放弃化疗,选择保守治疗,特意来向陈克安求助。他连忙打起了退堂鼓:“胃癌我治不了哦,这可不能乱来。”然而,家属却一直苦苦哀求,说老人呕吐厉害,晚上觉都睡不好,已经不堪折磨了,让陈克安想想办法。
“我思考思考吧。”陈克安当天晚上辗转难眠,他很珍惜患者的信任,但是也害怕辜负患者的信任。思来想去,最终他还是决定帮一把老人,心想既然自己治不了胃癌,可以“分而治之”,只针对其呕吐症状进行施治,这样总能为老人减轻一些痛苦。
翌日一早,陈克安就去电患者家属,说可以给老人抓两个疗程的中药,而且只收***。果然,老人服药没几天,慢慢就有了效果,一个疗程后,几乎就没有了呕吐症状。
陈克安为患者抓药
能治就尽心治好,不能治就绝不“贪功”。这么多年来,陈克安严于律己,严谨行医,绝不为了利益、名声,“打肿脸充胖子”,胡开药,乱治病,对患者过度医疗。他认为,自己坚守的既是医者的底线,也是应有的良心。
除此之外,作为基层医生,陈克安还积极响应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多次参加街道社区防疫工作,响应卫生院号召积极参加核实采集等公共卫生工作。金山桥社区金塘卫生所多次被评为街道优秀医疗单位,陈克安本人也因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受到辖区内外患者的交口称赞。
在陈克安家族中,除了他和父亲,他弟弟也是基层名医,于是当地便有了“一门三父子,都是名医师”的美谈。
走在田间小路的陈克安。
-END-
关注我们,带你探访全国基层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