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含有天气逐渐变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时节,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霜降养生
霜降需防寒保暖,尤其要护住身体5部位:
一、脚部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很多人一到秋冬季节,容易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就是中医说的“阳虚”。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脚部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刺激或锻炼脚部,就能通过经络给全身器官以积极有益的影响。每日热水泡脚20分钟,就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脉。
二、膝盖
很多人早上起来会感到膝关节冷、疼痛或者不灵活。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其实是因为气温变冷,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变慢,关节缺少肌肉脂肪保护的部位就容易受凉。因此要注意保暖。老年人运动时,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三、腹部
它是最容易被寒气击中的部位。上腹部受寒容易脾胃虚寒,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也可能发生痉挛和腹泻。而下腹部受凉则容易引发痛经和****,尤其是遇到经期,更是要护好腹部。建议冷天时穿件贴身纯棉背心。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包括凉水。
四、肩颈部
肩关节一旦受凉会导致气血凝滞,出现肩痛的症状。出门时,避免穿领口太大的衣服。建议天冷时围一条围巾,或者睡觉前用热水袋敷在肩颈部。
五、头部
寒气从头部入侵会引起感冒、头痛、鼻炎等。再加上秋冬季节,风比较大,建议出门戴帽子。
霜降饮食
除了保暖,我们还要注重霜降饮食:
霜降节气时在饮食上宜平补。民间素有霜降进补的说法,俗话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强调霜降进补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学提出“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霜降时节调养脾胃是关键。只有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足够强,进补的东西才能真正为人体吸收和利用。
中医认为,健脾补肾益肺的山药,还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芡实,健脾补肾的栗子,都是此时节的进补佳品。另外,薏米、红枣、核桃仁、扁豆、黑豆等等,也是很不错的食品。秋补还可以适当多吃些羊肉。喝水也有些讲究:“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饮食要注意:
1、忌油腻
霜降时节胃肠脆弱,油腻、辛辣等饮食都容易增加其负担。适当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板栗、花生等。栗子熟吃有益于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频数等症状。另外,食用花生可“养胃醒脾,滑肠润燥。”
2、忌暴食
寒冷天气容易扰乱脾胃正常运作,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少食多餐,有助预防和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时吃饭、用餐时细嚼慢咽;多选择蒸、煮、焖等昜嚼昜消化的烹调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这里还有几个霜降养生实用**介绍给大家:
1、调补肾
每天敲后脑勺1—2次
方法:捂着耳朵,食指中指叠起弹后脑,弹几下后放开耳朵,里面有嗡嗡的声在响,反复做几遍。每天1—2次。以舒适为度,如果不舒服就停止。
此方法即鸣天鼓,要掩着耳朵叩击枕骨,对头部、耳部都有一定的刺激。而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脑为髓之海,所以此法有调补肾的作用。
2、除鼻塞、预防呼吸道疾病
每天**迎香穴,常念呬字
方法:每天**迎香穴两分钟。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此外,经常念呬(“嘶”音)字,也有助预防呼吸道疾病。秋季容易犯燥,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畅。如果觉得呼吸不畅,可**迎香穴,对消除鼻塞作用明显。
3、增加阳气
两手攀足固肾腰
方法:两臂从体侧摆起,握住两脚(可以用一条毛巾帮助)。上身前倾,逐渐加大幅度,缓缓起身,抓住大脚趾。重复2—3次后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温暖膝关节。两手攀足式,可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增加阳气。
4、补肾、防感冒
热水泡脚
方法:用热水泡脚时可放艾叶,也可以放其他材料包,一边泡脚一边搓腰,两手握空拳放在腰眼的地方上下搓,时间15—20分钟。足部是下肢的足三阴、足三阳经起止的地方,所以泡脚可以刺激所有的这六条经脉。霜降时节多泡脚,不仅能补肾还可以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霜降天凉慎防病,生活方式要健康,动静结合总相宜,顺应节气来进补。
来源:山西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