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脏腑辨证
小王问:“老师,我一直在学习中医的脏腑辨证,但有时候感觉有点困惑。我知道心、肝、脾、肺、肾是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是六腑。但在实际临床中,我不太明白怎样运用脏腑辨证。我希望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谢老师点点头,示意小王坐下。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深刻的内涵。“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也是我们区分疾病特点的重要方法。它适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辨证。”
小王拿出一本笔记本,准备记录下谢老师的教诲。谢老师继续解释道:“中医的辨证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后都会落实到脏腑的病变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各种证候时,需要考虑脏腑的病理变化。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等。”
小王专注地记录着。“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是实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而六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是为空腔***,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糟粕。”
小王点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所以,五脏是实质性的,而六腑是为空腔性的,它们在体内的功能和定位是不同的。”
谢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你说得对,小王。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个理念对于中医的脏腑辨证非常重要。”
小王思考了一下,然后继续问道:“老师,您刚才提到了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我有点困惑,这些腑有什么特殊性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奇恒之腑之所以被称为奇,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虽然它们形态上类似于腑,但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与脏器相似,都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胆腑虽然也属于六腑之一,但它**的不是糟粕,而是精汁,这与一般腑器不同,所以它被归为奇恒之腑。”
小王感到对中医的脏腑辨证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谢过了老师的指导,然后站起身来。“谢谢您的解释,老师。我会好好消化这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舌与脏腑联系
中医重视舌诊,认为舌头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脏腑,中医可通过舌诊判断脏腑疾病。舌尖、舌两侧、舌中间、舌根分别对应心肺、肝胆、脾胃、肾。舌为心之苗,人体五脏六腑的变化都会在舌头上呈现。舌尖为心、肺的反映区。当一个人上火或喉咙肿痛时,舌尖往往发红,病情严重者,舌尖会出现溃疡。舌头的两边对应肝胆的区域。如果舌头的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说明患者肝火旺盛,近来脾气比较大。舌中间舌头的中间对应脾胃。脾胃虚弱者反映在舌头上为舌中间有裂纹。舌根对应肾脏。肾阳气不足的患者,舌根会发白,且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患者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舌根会发红。
谢老师接着又向小王介绍舌与脏腑联系的知识,同时介绍舌面的脏腑分候。:“小王啊,舌与脏腑主要是通过经络构成联系。脏腑中,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指着书中的文字继续解释说:“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小王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忍不住问道:“师父,舌与心有什么关系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因为心主血脉,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所以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可以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而且,心主神明,舌的运动受心神支配,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所以,舌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小王眼前一亮,点头表示明白。他继续询问:“那舌与脾胃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的,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所以,舌可以反映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
小王听得入迷,感叹道:“原来舌这么神奇!它不仅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还能反映脾胃的功能。师父,还有其他脏腑与舌的联系吗?”
谢老师点头肯定地说:“当然!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而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小王睁大眼睛,惊叹道:“原来舌与各个脏腑都有密切的联系!每个脏腑的病变都能在舌上体现出来。”
谢老师点点头,鼓励地说:“是的,舌可以作为观察体内脏腑气血盛衰变化的窗口。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舌的颜色、形态、苔色等特征,就能了解到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这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舌面的脏腑分候
"小王啊,你看,你的舌头呈现出一种淡红色,略带苍白的样子,这是一种典型的气血不足的表现。"谢老师用一根毛笔轻轻指向小王的舌尖,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小王皱起眉头,有些困惑地问道:"师父,那么舌面的其他部位又代表什么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种是以五脏来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另一种是以胃经来划分,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还有一种是以三焦来划分,舌尖属上焦(心肺),舌中属中焦(脾胃),舌根属下焦(肝肾)。这些划分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王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继续问道:"那师父,舌苔和舌体的润燥又与什么有关呢?"
谢老师点了点头,满意地看着徒弟的进步,解释道:"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而舌苔和舌体的润燥则与津液的盈亏相关。舌下肉阜部分有金津和玉液,其中的唾液和口水都是津液的一部分。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与肾、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程度,我们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以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脏腑辨证表格
辨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心与小肠病
心气虚证
心悸胸闷气短
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心阳虚证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㿠白,或面唇晦暗,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心阳虚脱证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心血虚证
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多梦
血虚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心阴虚证
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心脉痹阻证
瘀阻心脉
心悸怔忡
心胸憋闷疼痛
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刺痛,舌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或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
痰阻心脉
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腻,脉沉滑或沉涩等痰浊内盛的症状
寒凝心脉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
气滞心脉
胀痛,伴胁胀,善太息,舌淡红,脉弦等气机郁滞的症状
痰蒙心神证
神志异常神昏
痰浊,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有痰无火,无热证表现
痰火扰神证
痰热,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有痰有火
心火亢盛证
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瘀阻脑络证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小肠实热证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灼痛,**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肺与大肠病
肺气虚证
咳嗽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咳痰清晰,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肺阴虚证
干咳少痰,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风寒犯肺证
咳嗽,咳痰
痰色白
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证
痰白质稠或清稀、易咳,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饮停胸胁证
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或有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沉弦
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黄稠及风热表证
咳嗽痰稠色黄,恶寒轻发热重,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肺热炽盛证
咳喘气粗,鼻翼扇动与实热症状
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扇动,鼻息灼热,咽喉红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痰热壅肺证
发热、咳喘、痰多黄稠
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燥邪犯肺证
干咳,痰少,质黏及燥邪犯表证
干咳痰少质黏,口舌咽喉干燥,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而干燥,脉浮偏数或浮紧
风水相搏证
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肠道湿热证
身热口渴,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灼热,**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肠热腑实证
发热,**秘结,腹满硬痛
高热,或日晡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秘结,或热结旁流,**恶臭,**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沉迟有力
肠燥津亏证
**燥结、排便困难与津亏症状
**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辨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脾与
胃病
脾气虚证
纳呆腹胀
食后尤甚
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黄
或浮肿或消瘦,活动后诸证加剧,舌质淡或胖嫩有齿痕,苔白润,脉缓或弱
脾阳虚证
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舌质淡胖或
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虚气陷证
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重坠,
甚或脱*,或子宫下垂等脏器脱垂表现。
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弱
脾不统血证
便血、尿血、**、或妇女**过多、崩漏等各种出血证,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湿热蕴脾证
脘腹痞闷
纳呆便溏
恶心呕吐
肢体困重
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渴不多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寒湿困脾证
口淡不渴,肢体浮肿,**不利,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胃气虚证
胃痛痞胀
胃部按之觉舒,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胃阳虚证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证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干结,**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胃热炽盛证
胃痛痞胀
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溃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寒饮停胃证
脘腹痞胀,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弦
寒滞肠胃证
胃脘疼痛痞胀
胃脘冷痛,痛势剧烈,得温则减,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食滞肠胃证
胃脘痞胀疼痛,呕泻物酸馊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胃肠气滞证
脘腹胀痛走窜,肠鸣嗳气,苔厚脉弦
辨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肝与胆病
肝血虚证
头晕眼花,视力减退,脉细
血虚,无热象,可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妇女**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等症
肝阴虚证
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可见两目干涩,潮热、颧红、胁肋隐隐灼痛,手足蠕动等症
肝郁气滞证
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瘰疬,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作胀疼痛,****,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
肝火炽盛证
头晕胀痛
面红目赤
口苦口干
急躁易怒
耳鸣
失眠
火热过盛的实证,以目赤头痛、胁肋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症为主,阴虚证候不突出,病程较短,病势较急
肝阳上亢证
上实下虚,虚实夹杂,系肝肾阴虚阳亢所致,以眩晕、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病程较长
肝阳化风证
肝风内动
上实下虚: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肢体震颤,手足麻木或猝然昏倒,言语謇涩,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
热极生风证
实热证:高热神昏,烦躁谵语,颈项强直,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阴虚动风证
虚证:手足蠕动,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
虚证:手足震颤,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容,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
寒滞肝脉证
少腹冷痛,**坠胀作痛,或阴器收缩引痛,或颠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痛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肝胆湿热证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不调,**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胀闷,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吐痰涎,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滑,脉弦缓或弦数
辨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肾与膀胱病
肾阳虚证
腰膝酸冷,**减退,夜尿频多等虚寒症状共见
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火不暖土,气化不行;面色㿠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肾虚水泛证
肾阳虚弱,气化无权,水液泛滥;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肾与膀胱病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
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潮热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精不足证
**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舌淡红,苔白,脉弱
肾与膀胱病
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男子滑精、**;女子**淋沥不尽,或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膀胱湿热证
**频数,排尿灼热涩痛,**短赤,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