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父亲”在沙发边缘,蜷了一整天,渐渐“变小”的他从家里顶梁柱变成了依赖儿女的“孩子”。他不愿在大女儿干净整洁的家里常住,凡事都小心翼翼怕给孩子添麻烦,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悉数登场……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新近出版,通过对平凡人物的塑造,从日常的家族叙事中折射出世间百态众生之相。
“从父亲生病到去世这条主线,子孙辈进进出出,随着父亲的退场,几代人陆续登场,小说通过许春明旁观者的角度,带着诗人的犹豫在观察整个家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描写离场散场的小说。”评论家程德培、《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围绕作家罗伟章携新书《谁在敲门》探讨“如何用小说表达这个时代”。
《谁在敲门》以“为父亲庆生”为切入,另衣各饭的许家兄妹团聚为父庆生;过生后许家兄妹散场回归各自的生活,父亲却病了。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复杂微妙情绪交织,兄弟姐妹间的人生悲欢,凝练成对生命的感慨与叩问。
在黄德海看来,《谁在敲门》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故事来概括,“小说之复杂细腻,对每个场景的把控能力,50多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格……都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他坦言,被小说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我关心起了那些人物,想知道他们今天过了,明天怎样,这一步过了,下一步迈向哪。小说角色已经跟读者息息相关。”
“罗伟章曾经写过《饥饿百年》,如果《饥饿百年》写的是生的欲望,那么《谁在敲门》写的就是死的驱动。”程德培谈到,小说里的乡土经验十分庞杂鲜活,是生机勃勃的,有生命力的现实主义书写。“比如书里描述的种种乡土人情细节,十分出彩。要了解中国的乡村,一定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村长、基层干部,他们既是最熟悉村民的人,又懂政策,是联系上面和下面最重要的黏合剂。”
“我觉得每个人尤其是写作者,最要珍惜的是自己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宽阔的,不是坚硬的部分,而是柔软的部分,比如水泥地和土壤,土壤才能生根发芽。而那个柔软的部分,往往是你难以发现的部分。”罗伟章坦言,他写这部小说不列提纲,也没有人物表,就是有了第一句就顺着感觉写下去。“写作者的工具就是语言,一个作家要珍惜语言并对它负有责任。”在他看来,袒露并捕捉柔软的部分,真正的自己就会显露。“就好比,在一片黄沙旷野里行走的时候,你只有自己,那个时候你才知道来到这个世上是孤单的,但又是有意义的,我可以拯救自己。”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陆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