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围大集,商贩帮顾客选“福”字。
人民视觉 于方平 摄
2022年12月24日,孩子们在北京市朝阳区蓝色港湾购物中心体验滑冰。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23年1月1日,位于重庆南川区的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迎来降雪,吸引了众多游客。
新华社记者 刘静 摄
“稳定”、“中共二十大”分别成为《2022汉语大词典》年度国产词和年度国产词; “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轨道”领衔《一文切字》编辑部发布2022年十大流行语; “优雅”成为年度弹幕; “拴Q(真懂得感恩)”和“冰墩墩(冬奥会)”分别位列《语言周刊》编辑部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词”……近日多个年度热词、流行语榜单“出炉”。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独特符号。 作为社会变迁的“记录者”和“显微镜”,年度热词、流行语生动勾勒出过去一年人们的语言生活,蕴含着对自身生活、社会变迁和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 专家认为,不断更新的流行语证明汉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创新展示汉语、创造性弘扬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
家国情怀成为鲜明背景
如果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2022年,你心目中的年度词会是什么?
“稳定”与“党的二十大”——不久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公布了年度国内汉字以及在北京的话。
回顾近几年的年度词汇,“稳定”一词不止一次当选国内年度词汇。 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又快又稳,就业民生要保……一个“稳”字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并寄托人们对生活更美好的憧憬。 国内一年一度的“党的二十大”一词,源于中国去年成功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代表大会,吹响了一个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坚定走向未来的号角。
“年度词汇是今年重大社会事件所表达的公众社会情绪的直接反映。”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认为,“稳定”二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 面对不确定性,保持稳健、务实、耐心。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
流行语和新词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描述大大小小的事物。 在“中国盘点2022”活动中,“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太空团聚”等入选“十大流行语”、“全球安全倡议”、“新实体企业”、 “数字馆藏”、“精准防控”等入选“十大新词”。 《折文字》编辑部近日发布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中,“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花”、 “天花板”、“把手”“等待选择。
“只有从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规范层’中选取流行语,才会更符合我们一直强调的语言学和社会学价值观。” 《笔问七字》主编黄安静认为,语言价值是指需要对汉语做一些研究。 做出贡献可以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一个词在结构、含义、用法等方面是否“创新”,已成为评选流行语的重要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新轨道”等词语体现了汉语的新结构、新形式。 “烟花”、“闹捏”等词语因为有了新的含义而变得流行。 社会学价值主要认为流行语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在过去一年的社会生活中留下印记。 入榜的“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专家认为,当更多的个体叙事嵌入国家叙事时,自我表达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家国情怀。
网络语言逐渐进入现实语境
“中国盘点2022”活动中出现的“电子芥末”、“冰淇淋杀手”、“我的眼睛是尺子”等网络流行语和新词,都来自亿万网友的每一次点击。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介绍,这些词语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根据大数据语料库筛选出来的。 语料库包含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社交媒体等语言资源。 每年有20多个语料库。 然后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对1亿字的文本进行筛选,并通过专家评审选出。
上海《语言周刊》去年年底发布的网络流行语盘点中,“栓Q(真懂得感谢)”、“退!退!退!” 入选“十大互联网流行语”,“冰盾盾(Bingdundun)”、“冬奥会”、“在线课程”、“卡塔尔世界杯”等入选“十大互联网热门话题”。 该榜单历经读者推荐、网络海选、专家评审等阶段,凝聚了网友的智慧和意志。
移动互联网时代,弹幕、公众号消息、评论等逐渐进入不少网友的表达语境。
“优雅永远不会过时”“优雅!太优雅了!”……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的视频制作人“手工耿”在一个名为“自制钢琴烤肉车”的视频中使用了手工技术的制作方法将钢琴与烧烤结合起来,打造自制钢琴串烧车,网友纷纷留言称赞其“优雅”。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友使用,“优雅”一词在网络上逐渐脱离了汉语传统语义,延伸为“称赞一个人内心强大或身手过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从容淡定”。 ” 哔哩哔哩网站与中华书局发布的2022年度弹幕中,选用了“优雅”一词。
“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文化现象,正在逐渐进入现实语言生活。”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二红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几类:一是记录时代特征、被媒体广泛传播的词语,比如作为“新征程”和“数字经济”; 二是热点事件产生的词汇,如“太空重聚”、“冰淇淋杀手”等; 第三,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标题,本身就承载着愿望、精神等,如“一起走向未来”、“孤独的勇敢者”等; 第四,网络主播因口音、谐音、游戏、动画中的一些场景等而创造的词语,制造笑点和记忆点,如“栓Q”;也有自媒体平台使用的流行语,以快速产生笑点和记忆点。通过文字表达情绪,如“yyds(永恒之神)”、“emo(坏心情)”等。
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嗯”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认可和肯定,但在网络上似乎不够热情,需要用“嗯嗯”来表达积极的沟通态度; “呵呵”原本是微笑的意思,但在网上它逐渐演变成一种敷衍的表达方式,当你无话可说等时,你必须用“哈哈哈哈”等方式来表达真正的快乐。
杨二红表示,互联网平台上的网络语言需要网民通过打字来传达隐含的态度、情感、表情等,因此网络流行语中字母词和数字词相对较多,这符合网民对打字交流的追求速度并追求通讯速度。 求新求异的心理与网络平台国际化等因素有关,也体现了网民在自媒体上独特的自我减压和调整方式。
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语言热点? “中国盘点2022”活动发布的年度新词之一“数字人”背后的故事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迎冬奥会、冬残奥会,迎新春;四道口、五道口、六道口引向张家口;高山滑冰、越野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滑雪滑冰……”北京冬奥会奥运会开会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朱广权与“手语主播”在线比赛的视频一上线就突破百万观看次数。 视频中,朱广权以极快的语速挑战“手语主播”的“手速”,“手语主播”则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轻松应对。 事实上,这个“手语主播”并不是真人,而是虚拟的数字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智能手语主播“领语”用手语提供服务,与千万听障人士分享赛事精彩。
数字人类的出现并非偶然。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智能手语主播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 数字人开始被用来指代利用数字技术创建的、接近人类图像的数字图像。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制的《汉语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年)》表示,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发展,手语信息化让听障群体受益,大大降低了手语成本翻译和促进听力障碍人士的发展。 使人尽快融入社会。
专家认为,语言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语言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反映和改变着社会。 社会发展以多种方式影响国家、民族和个人。 个体通过讨论、分析、评价等话语表达形成舆论,进而影响社会事件的发展进程。 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了语言热点。
语言热点的消失也有其规律。 近年来,“范”、“山寨”、“荒唐”、“任性”等流行词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或进入书籍,成为固定词汇,而其他流行词则逐渐消失。
“这不仅体现了汉语的旺盛生命力,也说明汉语语言体系本身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张文伟认为,流行词中的通用词汇是汉语体系中变化最快的部分,但汉语的核心词汇是稳定发展的过程,一些表达准确、符合规则的新词会被吸收,那些与社会生活不密切、不符合中国发展规律的词语将被自动淘汰。
于桂林认为,从语言发展趋势来看,当时的一些不规则的例外已经逐渐成为规则,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所接受,语言和书写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 他建议,通过合理标准、有序引导,网络语言可以在良性环境中健康发展。
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语言的巨大潜力?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1月底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切实提升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专家认为,要监测流行语等语言生存状况,开展语言文字专项调查,加快手语、盲文常态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语言文字工作聚焦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应用,向现代治理转型。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语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