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殷健灵截取了成长路上,一生中最美好的那段求学之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这些细微的小片段,穿越时光,奔赴昔日的自己,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诠释孩童时期的自己所思所想所感。
从那些如烟往事,攫取出来的瞬间定格,有儿童清澈的眼神、少女懵懂的情怀,浪漫不一定非得是要一束花,也可以有人愿意听你,讲一堆昔日重来的絮絮叨叨。
作者殷健灵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业优异,乖巧懂事,她父母对她始终爱之切,衣食住行学习无一不是点滴入微,她把自己和学校、老师、同窗彼此之间的信任、情谊交汇,进行了诗意的描述,细腻委婉真挚的质朴语言,从字里行间很容易体会到,一个从小到大都优秀的女孩子,是如何在家庭学校之间,一路繁花的走过来的。
殷建灵对于自己小学和初中的所有的情感经历,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叙述,童年时她的眼睛,毫无疑问带着自然主义的理想,她把自己童稚的心灵,所能碰触到的成年人的世界喧嚣,和其他孩子嫉妒的复杂内心独白,描绘的淋漓尽致。
那些或大或小的事情,虽然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但她不指责不嫌弃,直白的铺陈漫延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这份少女日记本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共鸣。
这本书特别适合家有女孩的父母和女孩子本身阅读,长大的过程中,少女所遭遇的人情冷暖、情感变迁,优美的情节铺陈蔓延,特别让人产生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共情和代入感。
譬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少女情怀的初始萌动,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把孺慕之情的眼眸,投向我们身边熟悉的博学多识的师长,这时候的老师,这时候的自己,该如何把控这份纯洁之爱,书中给了我们最佳的唯一答案。
“我还没有这样近距离的和J老师相处过,在我盯着他看的一刹那,内心有了一丝温暖的悸动。这丝悸动像震荡波一样慢慢的传遍了我的全身,一切似乎都来的那么突然,又仿佛是在意料之中。
从那一天起,我的心灵洒遍了阳光,心绪也好像绿茸茸的秧田,看似平静,其实每一阵微风荡过,都引起所有的枝叶震颤。我知道,我的喜悦和骚动,是因为心里怀有了少女的秘密,而它,正是一切幸福与不安的根源”。
朦胧的初恋是最美好的情怀,即使这朦胧的暗恋对象,是不应该有的老师,作者也没有把这段情感处理为隐晦的鄙视,因为她遇到了一位人品、师德俱佳的好老师。
其实,少女的小秘密在老师眼里早就一清二楚,但老师却没有让这段情感肆意漫流,而是站在一个老师道德制高点的角度,去给予少女情怀总是诗的少女,正确的学业领航,有些严肃却不失坦诚。
J老师把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少女的期望,从他心里一直到少女的期待着未来的心里,使它蓬勃的生长,长出茂盛的枝叶,撑起一方飞翔着鸽子的天空……让若干年后的少女,回忆起这一段青春的脚步走近的时候,依然心生美好和感激。
若干年后,当她把发表在一本少年刊物上的《藏起你的眼》,拿给J老师看了,他们彼此都心照不宣的笑起来……当初暧昧的守望和牵挂,在面对像J老师这样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是不会对一个少女内心的波动浑然不知的。
但所有一切的一切,那些人之初最真最纯的情感,都被J老师悄然包容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成年人的不动声色,巧妙的化解成了树梢的一阵微风,微风是不燥的。
多幸运,她遇到了一个如此优秀的老师。
对于最美好最朦胧的初恋,老师的清醒自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女的心境,“在这份不可告人的隐秘心情产生的同时,我也在提醒自己,只能将它埋进心灵深处,因为这份充满了荆棘和花香的秘密,会让我的世界遍地芬芳,也会将我领进晦暗阴湿的丛林,我想我要忘记已经发生的一切,我清楚的知道我要到哪里去,那所梦想已久的大学的中文系在招引着我,我对前途的期盼压倒了一切鸡毛蒜皮的儿女情长,我的面前豁然开朗起来”
……真好,一个懂得自律的的少女。只有在长大的过程中才能无问西东,《长大》让人有美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