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离开故乡30年,国庆中秋回乡看望父母,小时候总觉得父母那辈人比较苦,以为劳身是苦,长大后才知道比劳身更苦的是精神世界的苦。父母那辈人年轻时多留守于家乡很少离开故土,那时夫妻相守,身边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虽然苦些,但常有四世同堂的人间温暖。
照顾的了老人,陪伴的了孩子,劳于身却暖于心。而今的年轻人多离开故乡,异地漂泊,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扎根立业,受的是精神上的苦,有着工作的压力,孩子的教育、对父母的牵挂。极目不见故土,抬头是同一片星空,这对于异乡游子不是浪漫,这是思乡却不能回乡无奈。故乡安不下肉身,他乡安不下灵魂,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
我怀念小时候的农村,一出门就能看到满街村民,夏季小河堤岸坐满聊着家长里短乘凉的男女老少,冬季墙角边坐满依偎着晒太阳吹牛皮的白发老头。春耕起秋收时亲朋好友两三家搭伙,相互帮衬。主家准备酒肉款待,劳累过后围坐一桌把酒言欢家长里短,那时候的村子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而今物质条件好了,一切都变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换来农村的繁盛却换来了大多数农村的冷清落寞。走在村街上也遇不见几人,二大娘,三大爷,四婶,五叔,这些小时候出门一天能喊数遍的称呼,现在可能绕村三圈都没有机会叫出口。小时候被狗追的满街跑,现在连遇见条狗都需要赶点碰运气,年少时想逃离,上了年纪却经常有想回去的念头,才发现我爱那片土地,我从未嫌弃它的贫瘠。年少逃离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今家乡的贫瘠土地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生存需求,
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对于多数农村人来说甚至解决不了温饱,除了出走,好像并没有太多选择。于是年轻人,进了城,努力的向那些离农村越来越远的优质教育靠近;努力的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努力的住进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追求的东西很多,最后背上的却是过多的生活压力;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幸福感,半生的努力奋斗,也许都未能在灯火阑珊的城市找到归属感,努力工作
不为的就是家人围坐一起享受时光的赠予么?可现实好像是本末倒置。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时代大环境给予这代人的无奈。多希望,教育、医疗、产业多向农村布局,让一部分年轻人愿意留在那片土地不在逃离,希望某个年月,我们的农村也可以像某些欧洲小镇一样,可成为那个养的了肉身安的下灵魂的地方,可以东篱采菊,南山放牛,可以把酒言欢、诗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