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八月初八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浓郁的气息;顺口溜又是民间流行的押韵歌谣,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留下一个时代的烙印。通过收集整理各个年代的顺口溜,不难看出它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顺口溜源于生活,在褒贬意义上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而且传播起来快速、广泛。
50年代,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婆娃娃热炕头,
单干过渡互助组,
集体入社势不孤。
吃得国家成品粮,
住得单位家属房,
缝补浆洗旧衣裳,
六尺红柜好家当。
60年代,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爱受不受三百六,
吃得没有再研究,
做长道短钱不够,
阖家指望猪鸡兔。
玉茭棒面红薯干,
买副骨架解解馋,
购物票证管得宽,
工资刚够吃和穿。
70年代 ,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春夏秋冬受忙乱,
遇有灾年没饱饭,
油盐酱醋靠鸡蛋,
娶房媳妇家底干。
细粮粗粮按比例,
紧缺物资需要批,
吃喝拉撒靠工资,
哪有余钱存定期。
80年代 ,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包产到户分了地,
种啥自己会调剂,
粮食多了有底气,
空闲时间跑生意。
干部职工普调资,
居家摆设耍洋气,
风匣换成鼓风机,
山药萝卜不削皮。
90年代,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南方兴起打工潮,
乌盟率先赶时髦,
百万民工下呼包,
诚实守信收入高。
掏空两间砖瓦房,
暖气隔扇铁钢窗,
摩托彩电大冰箱,
女穿彩裙男西装。
跨世纪以后,农民与市民生活状况:
合并村舍建新房,
集约种植不再忙,
合作医疗有保障,
农村城镇没两样。
板楼换成电梯房 ,
家用轿车牌子亮 ,
教育医疗齐共享,
老幼人人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