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寻乐”的超凡境界,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广大俗人来说绝非易事,而往往“苦乐交织”的生活才是世间的常态——对于生活所施加在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困苦,应对的方式与态度往往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幸福程度。从另一层面来说,它甚至左右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回忆苏珊.凯恩女士的《苦乐参半》一书,作者指出,理想化的人生状态——正是痛苦和渴望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黑暗中有追寻光明的勇气,在悲伤中寻求喜悦,从而打破悲伤的障壁,拥有更开阔的人生。这种观点饱含争议,倘若单纯是激励人们向上,拥有更加开朗积极的人生态度,那自然值得称道。但事实上,苏珊女士的言论思想是否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现实基础,对苦难所施加给人的痛楚过分低估。往往,一味地承受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适应与习惯,更多的时刻是压抑与麻木。
即便写出世间最痛苦的人生《活着》的余华先生,对于苦难的理解也是值得斟酌的,在作品中,他并没有对故事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流露出清晰的态度,但是在访谈中他提到:“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当下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以及走过新中国初始岁月的我们的父辈,在刚刚能够体会到吃饱穿暖的新社会里,对于苦难往往有着最深刻的意识。中国人所经历的磨炼与艰苦,是很多发达国家的人群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更何况,世间根本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人类的悲喜也并不相通。成年人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这么看来,凯恩女士的《悲喜自渡》就有了一丝“何不食肉糜”的意味含在里面。当然,此书也受到了业内一些专家人士的点评,其中书评人凯尔西.曼(Kelsey S.Mann)提出的批评要更有穿透性。她认为,尽管人们确实能从悲恸中迸发出伟大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力量,但“凯恩没有意识到,有时候疼痛和创伤是以持续且难以忍受的方式施加在一些人身上的。”
此外,《苦乐参半》所描述的那些创造性,超越性,通常发生在主体与他们的创伤性经历已经产生了一定距离之后,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会,经济和种族因素造成的是一种几乎持续不断的创伤状态。
苦乐参半说的是光明和黑暗的共存,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二元性与他人建立更有意义的联系,但是,如果有一些非自然的,人为的黑暗被刻意的推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呢?
这是凯恩没能解决的问题,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我们不应过度的美化痛苦,和悲惨经历——苦树上结了一个甜果是一种可能,苦树枯萎凋零亦是一种可能。
王朔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来愚弄底层人。”
伤悲与喜乐都是人生的波澜,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随行就市,不要刻意去彰显和与回望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再来劝告别人,他们的经历与过往,要丰富的多的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