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江苏各地级市区划调整的故事,比如常州、无锡、徐州等等。今天,我们谈论南京,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作为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之一,也是江苏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南京下辖11个区,没有县,没有县级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江苏省。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大省、经济强省、粮食供应大省。江苏省总人口已达8470多万,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基本持平,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等省份。江苏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环顾世界,江苏省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江苏省粮食产量丰富,尤其是小麦和水稻。
江苏省下辖13个地级市,因此,出现了“江苏十三太保”的说法。江苏省13个市中,苏州经济总量居全省之一,超过2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六。南京仅次于苏州,全省第二,全国第十,达到1.48万亿元。南京下辖11个区,总人口930多万,居全省第二。至于苏州,总人口1270多万。
南京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如吴栋、陈楠、南齐、南塘等。一系列朝代都以南京为首都,但基本都是南方政权。南京有很多别称,比如石城、金陵、秣陵、建业、建业、建康、秦淮、上元、庆忌、应天等等。别人一听就知道是南京。南京的区划调整和江苏的区划调整是互补的。
元朝以前,历代王朝都采取州县两级区划。13世纪中叶,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消灭了西夏、大金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王朝。随着疆域的扩大,元朝开始面临各种实际考验,因为缺乏地方管理经验。
面对地图上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个地区的人口、耕地、农作物的情况也很复杂。比如各地的地质结构和气候不同,种植各种农作物,所以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根据土壤质量的不同,每个地区的耕地分为沙地、泥地、黑土地等10多种类型。每类耕地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对于这样复杂的情况,元朝很头疼,从来没有遇到过。
依靠唐宋的州县划分,无法满足元朝的需要。唐代的15路和宋代的23路都存在很多问题。最后,在晋国行商的成熟框架下,结合宋二十三路的经验,将元朝进一步划分为十省。比如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当时苏北省划入河南省江北省,苏南省划入江浙省。
各省有各路,各路有各州府,各州府有各路,相当于四级划分。当时,南京被称为庆忌路。元朝虽然建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但是各方面的问题太多了。首先,各省划分不合理,管理难度很大。二是地方机构简单崎岖,相互重叠。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南京为都城,称应天府。
朱元璋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地域划分。明朝永乐年间,随着明朝的迁都,最终形成了直隶南北十三省的划分。南直隶泛指江苏省和安徽省,北直隶泛指河北省。明代六部九卿的一整套机构也保存在南京。中国很多省份的总司基本都是在明朝时期建立的,比如河南省、江西省、山东省等等。
和现在的分区制比,已经很接近了。17世纪中期,清朝逐渐建立自己的统治后,进一步调整了地区划分。最后,清朝内部还有18个省的划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南京改名江宁府,为江南省省会。但是,江南省太大,不好管理。1667年,康熙初年,清朝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在安庆,江苏省会在江宁府。
当时江苏省设置了江宁府、徐州、松江、苏州等一系列州府。当时江宁府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高淳县、江浦县、六合县等七县。1840年后,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战争,如 *** 战争、甲午战争等。清朝不得不割地赔款,开放了一系列口岸。其中之一个条约是在江宁府签订的,称为《南京条约》或《江宁条约》。
1912年,清朝灭亡后,南京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于是,江苏省的省会迁到了镇江。转眼间已是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总体稳定,中国进入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与此同时,一系列重要项目已经在江苏各地建立起来。出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南京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成为建国初期10多个直辖市之一。除了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经是直辖市。
此外,江苏省被暂时划分为苏南行政区和苏北行政区。行政区域属于建国初期的一个区划。除了这两个行政区,当时还有旅大行政区、川北行政区、陕南行政区等一系列行政区。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过于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建设。随着苏南苏北合并,南京再次成为江苏省省会。
在江苏省,设立了一系列的特区,如镇江特区、扬州特区和徐州特区。南京起初只管辖市区和郊区,外围各县归其他专区管理。1955年,南京下辖11个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名称),包括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台区。
1958年,江苏省的区划调整中,常州地区的江宁县、扬州地区的江浦县、六合县纳入南京市管理。然而,这段时间并不长。1961年,三个县被划分为特区。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各特区都改名为地区后,江苏省各特区也相继改名。根据南京的可持续发展,1971年,六合地区的江浦县和镇江地区的江宁县先后划归南京管理。
1975年,扬州六合县划归南京管理。此时南京下辖11区3县。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中国多个省份所辖地区相继改为地级市。部分地级市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1983年,江苏省撤销扬州、镇江、苏州等7个地区,设立一系列地级市。
镇江裁撤后,高淳县、溧水县划归南京管理。截至目前,南京下辖10区5县,分别是:浦口、栖霞、雨花台、玄武、大厂、下关、白下区、建邺区、秦淮、鼓楼、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
随着南京人口的增长,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2000年,撤销江宁县,设立江宁区。2002年,江浦县撤销,并入浦口区。撤销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六合区。2013年,白下区撤销,并入秦淮区。下关区撤销,并入鼓楼区。撤销溧水县,设立溧水区。高淳县撤销,设立高淳区。这时,南京所辖的五县全部改为区。
此时,南京已形成11个区,分别是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鼓楼区、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区、溧水区。不得不说,南京的综合实力很强。
关于中国的区域分工调整,有很多故事。以后的文章,作者会慢慢和你聊(最后,作者没有其他账号,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