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赵高能够施行沙丘之谋,纯粹是突况下的随机应变,此人人品固然低劣,是个彻底的败类,但不能否认,赵高是一个手段高明的阴谋家,就连李斯也不是他的对手。
1、那么继位的是胡亥吗?当然不可能了。
嬴胡亥就是个脓包,赢胡亥不过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脓包,削弱版本的刘禅。
试看那些篡位成功的皇子——李世民,朱棣,哪个不是雄才大略,有着绝佳的政治头脑,心狠手辣的执行手段。
甚至杨广也比嬴胡亥强太多,树立个人形象,挑拨离间兄长杨勇和父母的关系,到最后还可能弑父,夺取皇位。
嬴胡亥会啥?他全靠赵高挑唆和利用,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当一个被人摆布玩弄的棋子而已。
要知道,赵高能够施行沙丘之谋,纯粹是突况下的随机应变,此人人品固然低劣,是个彻底的败类,但不能否认,赵高是一个手段高明的阴谋家,就连李斯也不是他的对手。
赵高心机狠毒,深沉
如此厉害的角色,秦始皇嬴政和李斯这样阅人无数的大政治家,竟然没有提前发现,可见赵高藏的多深。
赵高,生于公元前258年,他从小生长环境很差,出身低微,是赵氏宗族的偏支,不受家族重视。他的母亲触犯了刑法,受到刑罚,身体落下了残疾,被收入工作谋生。
是秦朝官府专门设立收容那些刑满释放又无处可归的罪犯的场所。赵高及其兄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跟着母亲长大的。
↑赵高就是一个败类,却影响了历史进程↑
从小就被世界的冷漠深深伤害,这种环境成长下的孩子,如果不被生活毁灭,就会成长为毁灭型人格的人物,热衷,并且善于搞阴谋,能够深深隐藏自己的动机,像一匹饿红了眼睛的野狼,就等一个机会。
赵高终于等来了机会,其干练坚韧的性格,精通秦国法律的才能,给秦王嬴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破格提拔为中书令,还得到侍奉公子胡亥的机会。赵高何其老谋深算,胡亥那几把刷子早就被他看得透透的。
后来赵高犯下了重罪,史书上没说明什么罪,但严重到被判死刑,蒙毅审判此案,不但判了赵高死罪,还把赵籍褫夺了。
↑秦始皇嬴政根本就没把赵高的潜在威胁当回事↑
没想到,秦王嬴政却看重赵高的才华,赦免了赵高的罪行,官复原职。这个事件,堪称赵高人生最大的危机,侥幸得免之后,他和蒙毅成了仇人。
由于扶苏和蒙氏家族走的很近,一旦扶苏即位,赵高的旧账有可能被翻出来,所以沙丘之谋虽然有偶然性,但赵高早就在等这样一个机会,一举除掉他的敌人。
可是,胡亥和李斯等人从没有想过把扶苏搞掉这样的阴谋,在秦始皇嬴政死后,赵高利用自己的职权,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他还得去说服胡亥与李斯。
↑李斯英明一生,最后被赵高耍的团团转↑
赵高先去找了胡亥,把胡亥说动,胡亥明知皇位对他而言是“不义,不孝,”之事,仍被赵高说服,并不完全是因为赵高口才不得了,而是因为赵高很早就开始准备,他早就洞穿了胡亥与李斯的内心世界。
李斯一开始也意识到这是亡国的阴谋,但他内心的隐忧被赵高扒的一干二净,最后在威逼利诱的情况下,倒向了赵高。
可见,胡亥能够即位,赵高的作用是完全不可替代的。
因此,如果赵高当年死在蒙毅手上,胡亥几乎不可能有即位的可能——除非扶苏彻底被秦始皇抛弃,改立幼子胡亥,但这个可能性并不高。
恐怕秦始皇嬴政九泉之下想哭,没想到自己当年的心慈手软,把灭亡秦国的一个种子给养活了。
2、沙丘之变的核心内容应该只有赵高李斯胡亥三个人知道?这是一个好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类似的情况在史书中还有不少,读史既要知兴衰得失,也应明白其中的虚妄猜测,自古史官强调秉笔直书,会尽量采取翔实可信的一手资料,但写史环境不同,写史人风骨不同,导致可信度高下立判,《史记》作为从古以来大受推崇的信史之一,司马迁本人的考究精神也着实可佳,但这也不意味着该书全部可信,读然后疑再求释疑,庶己有得。学者王国维也提出读古书二重证据法,本题似乎也可以套用一二。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多次巡游天下,一来体察民情,一来寻仙访友厌服东南天子气,兼有耀武天下之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崩逝在邢台沙丘。据说临死前留下遗诏要扶苏即刻入咸阳“会丧咸阳而葬”,赵高生下坏心,诏令被压下,并以扶苏信任倚重蒙恬,扶苏上位李斯高位必然不保来说服李斯与他合谋,李斯初时不肯,被赵高一步步诛心终于屈服,同意立胡亥杀扶苏。所以,沙丘之变的核心内容就是矫诏立胡亥。
立扶苏为太子之类的原遗诏看不到,秦人正史也没有记载,但《史记》却有了这个情节,哪来的?首先,推情察理。胡亥上位后倒行逆施,做了人神共愤的事。对本应没有大威胁的兄弟大开杀戒,如把公子将阔兄弟三人,先囚后杀。此外,还有十二名公子被杀于咸阳市,十名名公主在杜地被处以碟刑,受到株连的人更是数不清。秦始皇的陪葬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又杀死蒙氏兄弟、冯去疾等老臣宿将,“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这体现出残暴的一面,同时也是继位不自信的流露。类似间接证据比比皆是,可以无限接近推断胡亥矫诏上位的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次,以先秦各国的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嫡庶难说,论长以扶苏为首,如果没有明确的诏令,扶苏继承皇位符合宗法,而不是小儿胡亥,就算不立长子扶苏,但为什么是立胡亥而不是其他公子呢?胡亥继位理由不足,这也留给人猜想空间。最重要一点,关于胡亥矫诏上位是有可能有直接证据留下来的,就是李斯。李斯与虎谋皮被踢出局,丞相变为罪人,其间斗争和关押时间较长,这段时间是有可能对亲信或身边人说出沙丘的,从这方面来说,这史料就相当可信了,毕竟是当事人之一。
3、秦始皇下一位的继承者是谁?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暴亡,赵高与李斯密谋,密不发丧,矫召诛杀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立胡亥为帝。实际上如果按正常情况应该是扶苏继位。
4、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扶苏?秦始皇嬴政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法第五次巡游驾崩于途中,而他生前没有立诏书明确指出把皇位传给谁,但是秦始皇心里早有合适的人选。
始皇帝心里的人选并非秦二世胡亥,而是长子扶苏。
胡亥是秦始皇最钟爱的一位皇子,但是秦始皇是位非常有远见的一位皇帝,虽然很钟爱胡亥,但是秦始皇从政治方向是不考虑胡亥做皇帝的,因为胡亥心狠毒辣,他不想让自己儿子成为自己,要想让大秦帝国传之万世就必须要有一个忠义仁慈的人来继大位。
扶苏这位公子,在性格上面比较柔顺,而且做事考虑周到,顾全大局。虽然经常和秦始皇对抗,但是秦始皇从心里觉得扶苏能委以重任。
其实,始皇帝心里明白他自己做的那些事,比较残暴,秦始皇是希望下一任在这些事情上能做些弥补,扶苏正好符合这些标准。那么为什么扶苏最后没有当上皇帝?原因是扶苏和秦始皇政见不和,焚书坑儒时扶苏是极力反对的这也差点让他丧了命。之后被始皇帝派到千里之外和蒙恬修建秦国工事。
其实,这件事,是秦始皇用心良苦,当时的蒙恬手握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马。秦始皇是想让扶苏跟蒙恬多历练历练。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秦始皇离世之前到底传位给了谁,应该是扶苏。
至于圣旨到了扶苏手里为什么却成了催命符?圣旨被当时陪伴始皇帝出巡的赵高和公子胡亥给改了,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扶苏核心力量都不在身边,所以就被胡亥篡权了。据说秦始皇生前比较迷信,有次也不知道在哪听到了一句话,“也”。
当然秦始皇误以为是边疆外患,命蒙恬在边关拓敌千里,最后,怎么也没想到是公子胡亥,也没想到公子胡亥这个生前自己最宠爱的儿子会篡改历史,而且秦二世上位荒废朝政、荒淫无度、赵高宦官专权、杀害忠良,著名典故有“指鹿为马”,在短短几年内就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导致了亡秦。
秦二世胡亥在李斯和赵高的合力之下,最终将毫无本事的胡亥直接推上了皇位,目的就是继续笼着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