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自古至今,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看法都有很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
嬴政是不是个暴君?
历史上一直把秦始皇嬴政作为暴政的代名词,也是很多贤臣劝诫君王的反面教材,甚至把他贬低的一无是处,更有甚者,有人把他和隋炀帝杨广放到一起,称他俩为“卧龙凤雏”。为何人们说他是暴君呢?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骊山陵墓、阿房宫:
征用天下民夫修陵墓,死伤无数,造成极大人力损失。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征发过来的青壮劳动力。
2、建大量行宫:
在关内先后修建700多座行宫,这些行宫并不是简单的房子,而是有双层的空中大道连接,很是奢华。这些宫殿耗费极大的民力、物力。
3、修万里长城:
虽然嬴政是连接各国的长城,但是动用大量民力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假设亚历山大到达中国会和秦朝产生怎样的战争,甚至会不会征服秦国。这很扯淡,亚历山大如果真带兵翻越喜马拉雅山过来,唯一的结果就是,中国有了一段欧式风格万里长城。
4、修通往全国的驰道:
驰道可以看做是当时的高速公路,这是一项极浩大的工程,古代没有大型器械,而地形复杂,修筑通往全国的路,这是历史级别的大型工程,对老百姓绝对是生与死的考验。
5、外出巡游。

秦始皇在位11年,巡游了5次,这对民众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可能有人好奇,为啥巡游算暴政的一部分。皇帝外出可不是一个人,更不是电视剧中乾隆、和珅、纪晓岚那样就出去了。而是带着大臣、嫔妃、军队等,是一支流动的大军。这一路吃喝拉撒,地方官员还要准备礼物和金钱,这会让沿线城市百姓民不聊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汉武帝出巡时突然改变路线,接待的郡县没有提前准备,拿不出足够招待的东西,惶恐之间,郡县长官自杀。
所以,历朝历代的贤臣都劝说皇帝不要出游,因为巡游一次,都会天下震动。
6、对匈奴、南越的战争:
开疆拓土对中华民族有巨大贡献,但是对当时的人民是重大灾难。经常有自媒体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百越,这些军队接受秦始皇命令,为民族大义不回内地讨伐项羽刘邦,这是很扯淡的事。
南越的军队之所以不回来,是因为征讨南越的军队早就死伤惨重,没有能力回中原了。甚至维护当地的统治,都需要当地驻军和带过去的中原移民一起努力。
千万不要以为,古代的百越(福建、浙江,两广一带)和今天的环境一样,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酷热、瘴气、甚至各种疾病横行的地方,北方人适应不了。汉朝吕雉时期,南越武王赵佗造反,吕雉派过去一支军队,还没到达作战地方就因为天气炎热,导致军队减员的到无法战斗的地步,可想而知完全征服百越会付出多大代价。
征讨匈奴很重要,但是战争也很残酷,和百越不同,北方是酷寒。秦朝士兵要在极为残酷的环境中戍守边关。其实秦朝守边关是军人的事,并不需要囚犯,但是条件实在是太艰苦,当兵的都要造反了,所以才让囚犯去戍守。
举例,匈奴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已经趁着秦末动乱夺回了很多底盘,双方的边界已经往南大幅度推进了。即使如此,汉高祖刘邦去打匈奴的时候,军队到太原一带时候,士兵已经冻伤三四成了。秦朝北方边界还要远的多,这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会说:即使被饶恕不被处死,到了边关也是死路一条。
7、法家治国,严刑峻法
这个很容易理解,法律太残酷了。有人说出土的秦简可是显示秦朝法律很友善啊,干活还给钱,戍守边关误了期限是不用被杀的。
事实并非这样,书面的东西在执行中往往变味。古代法律并不细致,都是大的框架,人民的文盲率也高的吓人。因此,法律在执行时就需要官吏解释,自己理解着执行,这样一来变数就大了。
一旦皇帝有所偏向严刑峻法,认为使用酷刑的官员才是好官员,就会导致上行下效,整个社会法律体系都偏向严峻。
悲哀的是,除非皇帝三令五申要量刑宽大,一般都是偏严格量刑的。
8、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真的冤枉了嬴政,这些事是项羽那小子干的
到了近代,对秦始皇嬴政有了更多新的看法,越来越多人为嬴政翻案,通过各种史料和逻辑推理,证明嬴政是最伟大的帝王,根本不是暴政,暴政的说法是儒家编造的,理由如下:
1、睡地虎秦简:秦简用铁一般的文字证明秦朝法律并不残酷,甚至很人性化,这是货真价实的文物证明。
2、秦始皇不杀功臣,没有史料记载秦始皇杀王翦、李信等功臣。相比较刘邦、朱元璋兔死狗烹的做法,嬴政简直就是个大善人。
3、焚书坑书和大家理解的不一样:坑杀的其实是一帮嚼舌头的术士,而不是儒生;虽然秦始皇下令销毁大量书籍,但是在咸阳进行了备份保存。其实,真正焚书坑儒的是项羽(项羽焚书坑儒是被史书清楚记载了)。
4、汉朝独尊儒术,秦始皇又不待见儒家,所以后世儒生通过各种方法编造史料,诬蔑秦始皇。

睡地虎秦简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文物
上两种说法陷入了两个极端,一方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一无是处;一方认为秦始皇是个好人,从没干过坏事。
对此,我倒觉得没必要这么极端。
秦始皇主观上不是个暴君,但是做了暴政的行为。换个说法就是:他的灵魂善良,但是因为认知不足,无意间做了坏事。
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呢?
这就要说到法家治国,秦始皇是法家忠实的粉丝,为此还特意把韩非从韩国请过来讨论问题,差点任命他当宰相。
法家在富兵强国方面有独到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法家是一套很严酷的系统,人民只是国家的工具,承担的是提供赋税和兵员的功能,并没有更特殊的意义,没有必要对他们施行仁政,更没有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概念。
臭名昭著的连坐法,就是法家搞出来的。
我们可想而知,从小耳濡目染,崇拜法家的嬴政会有什么世界观?
在他的认知里,需要重视的是官员、军队等统治阶级,换个说法,在嬴政的眼睛里,这些人才有尊严和人权。普通的人民是工具,不具备人权和尊严的,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被(之前没有,后来也没有)告知,他还要重视普通人。
就是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是对民众的伤害。他没有“民众”这个概念。
所以,我说嬴政是个好人,但是办了一些“坏事”。后世批评他暴政时候,往往一味的诬蔑,却很少探寻他为何这么做,很少探寻他的成长经历。
这和嘲笑孔夫子是个封建毒瘤,不知道民主共和一样,太架空了。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自古至今,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看法都有很大争议。争论的焦点就是:
嬴政是不是个暴君?
历史上一直把秦始皇嬴政作为暴政的代名词,也是很多贤臣劝诫君王的反面教材,甚至把他贬低的一无是处,更有甚者,有人把他和隋炀帝杨广放到一起,称他俩为“卧龙凤雏”。为何人们说他是暴君呢?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骊山陵墓、阿房宫:
征用天下民夫修陵墓,死伤无数,造成极大人力损失。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征发过来的青壮劳动力。
2、建大量行宫:
在关内先后修建700多座行宫,这些行宫并不是简单的房子,而是有双层的空中大道连接,很是奢华。这些宫殿耗费极大的民力、物力。
3、修万里长城:
虽然嬴政是连接各国的长城,但是动用大量民力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假设亚历山大到达中国会和秦朝产生怎样的战争,甚至会不会征服秦国。这很扯淡,亚历山大如果真带兵翻越喜马拉雅山过来,唯一的结果就是,中国有了一段欧式风格万里长城。
4、修通往全国的驰道:
驰道可以看做是当时的高速公路,这是一项极浩大的工程,古代没有大型器械,而地形复杂,修筑通往全国的路,这是历史级别的大型工程,对老百姓绝对是生与死的考验。
5、外出巡游。

秦始皇在位11年,巡游了5次,这对民众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可能有人好奇,为啥巡游算暴政的一部分。皇帝外出可不是一个人,更不是电视剧中乾隆、和珅、纪晓岚那样就出去了。而是带着大臣、嫔妃、军队等,是一支流动的大军。这一路吃喝拉撒,地方官员还要准备礼物和金钱,这会让沿线城市百姓民不聊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汉武帝出巡时突然改变路线,接待的郡县没有提前准备,拿不出足够招待的东西,惶恐之间,郡县长官自杀。
所以,历朝历代的贤臣都劝说皇帝不要出游,因为巡游一次,都会天下震动。
6、对匈奴、南越的战争:
开疆拓土对中华民族有巨大贡献,但是对当时的人民是重大灾难。经常有自媒体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百越,这些军队接受秦始皇命令,为民族大义不回内地讨伐项羽刘邦,这是很扯淡的事。
南越的军队之所以不回来,是因为征讨南越的军队早就死伤惨重,没有能力回中原了。甚至维护当地的统治,都需要当地驻军和带过去的中原移民一起努力。
千万不要以为,古代的百越(福建、浙江,两广一带)和今天的环境一样,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酷热、瘴气、甚至各种疾病横行的地方,北方人适应不了。汉朝吕雉时期,南越武王赵佗造反,吕雉派过去一支军队,还没到达作战地方就因为天气炎热,导致军队减员的到无法战斗的地步,可想而知完全征服百越会付出多大代价。
征讨匈奴很重要,但是战争也很残酷,和百越不同,北方是酷寒。秦朝士兵要在极为残酷的环境中戍守边关。其实秦朝守边关是军人的事,并不需要囚犯,但是条件实在是太艰苦,当兵的都要造反了,所以才让囚犯去戍守。
举例,匈奴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已经趁着秦末动乱夺回了很多底盘,双方的边界已经往南大幅度推进了。即使如此,汉高祖刘邦去打匈奴的时候,军队到太原一带时候,士兵已经冻伤三四成了。秦朝北方边界还要远的多,这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会说:即使被饶恕不被处死,到了边关也是死路一条。
7、法家治国,严刑峻法
这个很容易理解,法律太残酷了。有人说出土的秦简可是显示秦朝法律很友善啊,干活还给钱,戍守边关误了期限是不用被杀的。
事实并非这样,书面的东西在执行中往往变味。古代法律并不细致,都是大的框架,人民的文盲率也高的吓人。因此,法律在执行时就需要官吏解释,自己理解着执行,这样一来变数就大了。
一旦皇帝有所偏向严刑峻法,认为使用酷刑的官员才是好官员,就会导致上行下效,整个社会法律体系都偏向严峻。
悲哀的是,除非皇帝三令五申要量刑宽大,一般都是偏严格量刑的。
8、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真的冤枉了嬴政,这些事是项羽那小子干的
到了近代,对秦始皇嬴政有了更多新的看法,越来越多人为嬴政翻案,通过各种史料和逻辑推理,证明嬴政是最伟大的帝王,根本不是暴政,暴政的说法是儒家编造的,理由如下:
1、睡地虎秦简:秦简用铁一般的文字证明秦朝法律并不残酷,甚至很人性化,这是货真价实的文物证明。
2、秦始皇不杀功臣,没有史料记载秦始皇杀王翦、李信等功臣。相比较刘邦、朱元璋兔死狗烹的做法,嬴政简直就是个大善人。
3、焚书坑书和大家理解的不一样:坑杀的其实是一帮嚼舌头的术士,而不是儒生;虽然秦始皇下令销毁大量书籍,但是在咸阳进行了备份保存。其实,真正焚书坑儒的是项羽(项羽焚书坑儒是被史书清楚记载了)。
4、汉朝独尊儒术,秦始皇又不待见儒家,所以后世儒生通过各种方法编造史料,诬蔑秦始皇。

睡地虎秦简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文物
上两种说法陷入了两个极端,一方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一无是处;一方认为秦始皇是个好人,从没干过坏事。
对此,我倒觉得没必要这么极端。
秦始皇主观上不是个暴君,但是做了暴政的行为。换个说法就是:他的灵魂善良,但是因为认知不足,无意间做了坏事。
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呢?
这就要说到法家治国,秦始皇是法家忠实的粉丝,为此还特意把韩非从韩国请过来讨论问题,差点任命他当宰相。
法家在富兵强国方面有独到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法家是一套很严酷的系统,人民只是国家的工具,承担的是提供赋税和兵员的功能,并没有更特殊的意义,没有必要对他们施行仁政,更没有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概念。
臭名昭著的连坐法,就是法家搞出来的。
我们可想而知,从小耳濡目染,崇拜法家的嬴政会有什么世界观?
在他的认知里,需要重视的是官员、军队等统治阶级,换个说法,在嬴政的眼睛里,这些人才有尊严和人权。普通的人民是工具,不具备人权和尊严的,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被(之前没有,后来也没有)告知,他还要重视普通人。
就是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是对民众的伤害。他没有“民众”这个概念。
所以,我说嬴政是个好人,但是办了一些“坏事”。后世批评他暴政时候,往往一味的诬蔑,却很少探寻他为何这么做,很少探寻他的成长经历。
这和嘲笑孔夫子是个封建毒瘤,不知道民主共和一样,太架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