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
当时燕太子丹也在赵国为质子,同样来自异国他乡,同样是天涯沦落人,自然而然地,两人成为了年少时的好友,惺惺相惜。
在艰难的时候,太子丹手里有一个馒头,就掰成两半,送给嬴政一半。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燕太子丹回到燕国。只是嬴政成为了秦王,太子丹还是太子。
不久,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燕太子丹又被派到秦国做了人质。
挚友相见,不再是当年惺惺相惜的少年,而是秦国的统治者和燕国的质子。
嬴政对燕太子丹也没有了那样的热情,太子丹一心想要回到燕国,嬴政却说:“回去可以,等到‘乌头白、马生角’那一天,就放你回去。”
乌鸦浑身乌黑,怎么可能生出白色的毛发?马匹本来没有角,怎么可能长出角来?
这分明是不让太子丹回去!
见秦王此番刁难,太子丹索性偷偷逃回国,回国后的太子丹收留了同样从秦国逃出来的秦将樊於期。

燕太子丹
秦王的无情残暴让太子丹越想越气,他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又通过田光认识了勇敢的战士荆轲,跟荆轲商量刺杀秦王。
但是荆轲久久不行动,荆轲说:如果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就不能接近秦王。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将军的脑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
太子丹并没有同意,他说:“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希望你能考虑别的办法。”
荆轲只好私下找到樊将军,对樊将军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
樊将军眼里闪过一道光,他急切地问是什么方法?
荆轲将此前的想法一说。听完荆轲的话,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自刎而死。

荆轲
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荆轲没等来一起刺杀秦王的朋友,只好跟秦舞阳两人提着樊将军的首级出发了。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荆轲刺秦王,没有刺杀成功,秦舞阳和荆轲,在秦王殿上寡不敌众,当场毙命。
秦王对燕国的行刺非常恼怒,特别是燕太子丹成为他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于是秦王派将领王翦、辛胜攻打燕国,本就弱小的燕国很快就溃散而逃。
燕太子丹也逃了出去。
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下,燕国代王嘉给燕王喜出了个主意,让燕王喜杀掉太子丹,将儿子的人头献给嬴政,期望能得到秦王的宽宥,换来燕国的苟活。
这个主意,燕王喜还真听从了。最后,太子丹虽然逃过秦军搜捕,但却没能逃过亲生父亲的暗杀。
当燕王派人将儿子的头颅献给嬴政,嬴政却瞧也不瞧,反而冷笑着让人扔出去喂狗。昔日这段友情仿佛没有存在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当阶级不一样,当立场不一样,当见识不一样,朋友走到最后,就成了陌路人甚至仇人,这样的例子绝不在少数,秦王和太子丹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
李斯跟同窗韩非也是如此。
当年,李斯悟到仓鼠和厕鼠的区别,离开了故乡上蔡,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韩非是韩国贵公子,当时也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和韩非是名副其实的同窗。
韩、李二人时常秉烛夜谈。有一夜,窗外凉风习习,明月如练,一阵风吹拂入屋,烛火骤然熄灭,屋子暗了下来。
黑暗中,李斯心有所感,长叹一声:“而今乱世,列国纷争不休,百姓水深火热,正如无穷之暗夜,不知黎明何时将至。”
韩非摸黑点亮一盏灯火,举着烛台向李斯靠近:“我辈学人,上下求索,勤学问道,正是为了寻得火种,照亮暗夜,呼唤黎明。”
韩非在烛光下跟李斯谈论“仁”“义”“礼”“法”“术”“势”,这或许也是李斯第一次认识到,在思想上,韩非是更胜一筹的。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斯向荀子辞别要去秦国,而韩非始终忠于故国韩国,他也回到了韩国。
到了秦国的李斯,一步步做了秦王的廷尉,他提议合并六国,首先就是要攻打韩国。
只不过他的灭韩行动很快遭遇对手的阻击。这个强劲的对手,正是他的老熟人韩非。

韩非子
一天,秦王嬴政兴奋地向其他大臣分享他刚读到的妙文,感慨道:“要是寡人能得见此人,与之同游,死而无憾了!”
这些文章,李斯再熟悉不过了。
他告诉秦王,是出自韩国公子韩非之笔。
嬴政问:“韩非是谁?”
“韩非,当世贤才,曾与臣同在兰陵,求学于荀卿。”
“既是同窗,韩非之才,比卿如何?”
李斯想了想,答道:“韩非虽有口疾,不善言辞,但文章冠绝天下。论博学多才,臣不如韩非。”
这大概是李斯第二次承认,在文才上韩非也是比自己优秀的吧。
听完李斯的夸赞,秦王连连感慨:“连廷尉都自愧不如,此君了不得呀!不知这位韩国公子现在何处?”
“据臣所知,韩非辞别荀卿之后,回归韩国,眼下应在韩都新郑。”
“在韩国……”嬴政若有所思,忽然大笑道,“寡人欲举兵攻韩,正愁师出无名,这下巧了,为得一贤才,兴兵灭一国,也算一段求贤佳话啊!”
于是,秦国派人放出风声,说是秦王欣赏韩非的才华,才要攻打韩国的。
听闻此事,韩王安对韩非说:公子好大的面子呀,韩国之存亡,看来要全系于公子身上了。
韩非说:“臣愿出使秦国,劝秦王休兵止戈,保我国祚长存!”
他来到秦国,首先就是想以理劝说秦王不要攻打韩国,但是由于场上口吃,第一次见面时被秦王打断了,让韩非回去休息。
碰壁之后,韩非并没有放弃,写就一篇奏书上陈秦王,详尽阐述他的观点。后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存韩》。


秦王嬴政
当时燕太子丹也在赵国为质子,同样来自异国他乡,同样是天涯沦落人,自然而然地,两人成为了年少时的好友,惺惺相惜。
在艰难的时候,太子丹手里有一个馒头,就掰成两半,送给嬴政一半。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燕太子丹回到燕国。只是嬴政成为了秦王,太子丹还是太子。
不久,颇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燕太子丹又被派到秦国做了人质。
挚友相见,不再是当年惺惺相惜的少年,而是秦国的统治者和燕国的质子。
嬴政对燕太子丹也没有了那样的热情,太子丹一心想要回到燕国,嬴政却说:“回去可以,等到‘乌头白、马生角’那一天,就放你回去。”
乌鸦浑身乌黑,怎么可能生出白色的毛发?马匹本来没有角,怎么可能长出角来?
这分明是不让太子丹回去!
见秦王此番刁难,太子丹索性偷偷逃回国,回国后的太子丹收留了同样从秦国逃出来的秦将樊於期。

燕太子丹
秦王的无情残暴让太子丹越想越气,他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又通过田光认识了勇敢的战士荆轲,跟荆轲商量刺杀秦王。
但是荆轲久久不行动,荆轲说:如果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就不能接近秦王。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将军的脑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
太子丹并没有同意,他说:“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希望你能考虑别的办法。”
荆轲只好私下找到樊将军,对樊将军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
樊将军眼里闪过一道光,他急切地问是什么方法?
荆轲将此前的想法一说。听完荆轲的话,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自刎而死。

荆轲
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樊於期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荆轲没等来一起刺杀秦王的朋友,只好跟秦舞阳两人提着樊将军的首级出发了。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荆轲刺秦王,没有刺杀成功,秦舞阳和荆轲,在秦王殿上寡不敌众,当场毙命。
秦王对燕国的行刺非常恼怒,特别是燕太子丹成为他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于是秦王派将领王翦、辛胜攻打燕国,本就弱小的燕国很快就溃散而逃。
燕太子丹也逃了出去。
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下,燕国代王嘉给燕王喜出了个主意,让燕王喜杀掉太子丹,将儿子的人头献给嬴政,期望能得到秦王的宽宥,换来燕国的苟活。
这个主意,燕王喜还真听从了。最后,太子丹虽然逃过秦军搜捕,但却没能逃过亲生父亲的暗杀。
当燕王派人将儿子的头颅献给嬴政,嬴政却瞧也不瞧,反而冷笑着让人扔出去喂狗。昔日这段友情仿佛没有存在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战国时期更是如此。当阶级不一样,当立场不一样,当见识不一样,朋友走到最后,就成了陌路人甚至仇人,这样的例子绝不在少数,秦王和太子丹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
李斯跟同窗韩非也是如此。
当年,李斯悟到仓鼠和厕鼠的区别,离开了故乡上蔡,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韩非是韩国贵公子,当时也是荀子的学生,李斯和韩非是名副其实的同窗。
韩、李二人时常秉烛夜谈。有一夜,窗外凉风习习,明月如练,一阵风吹拂入屋,烛火骤然熄灭,屋子暗了下来。
黑暗中,李斯心有所感,长叹一声:“而今乱世,列国纷争不休,百姓水深火热,正如无穷之暗夜,不知黎明何时将至。”
韩非摸黑点亮一盏灯火,举着烛台向李斯靠近:“我辈学人,上下求索,勤学问道,正是为了寻得火种,照亮暗夜,呼唤黎明。”
韩非在烛光下跟李斯谈论“仁”“义”“礼”“法”“术”“势”,这或许也是李斯第一次认识到,在思想上,韩非是更胜一筹的。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斯向荀子辞别要去秦国,而韩非始终忠于故国韩国,他也回到了韩国。
到了秦国的李斯,一步步做了秦王的廷尉,他提议合并六国,首先就是要攻打韩国。
只不过他的灭韩行动很快遭遇对手的阻击。这个强劲的对手,正是他的老熟人韩非。

韩非子
一天,秦王嬴政兴奋地向其他大臣分享他刚读到的妙文,感慨道:“要是寡人能得见此人,与之同游,死而无憾了!”
这些文章,李斯再熟悉不过了。
他告诉秦王,是出自韩国公子韩非之笔。
嬴政问:“韩非是谁?”
“韩非,当世贤才,曾与臣同在兰陵,求学于荀卿。”
“既是同窗,韩非之才,比卿如何?”
李斯想了想,答道:“韩非虽有口疾,不善言辞,但文章冠绝天下。论博学多才,臣不如韩非。”
这大概是李斯第二次承认,在文才上韩非也是比自己优秀的吧。
听完李斯的夸赞,秦王连连感慨:“连廷尉都自愧不如,此君了不得呀!不知这位韩国公子现在何处?”
“据臣所知,韩非辞别荀卿之后,回归韩国,眼下应在韩都新郑。”
“在韩国……”嬴政若有所思,忽然大笑道,“寡人欲举兵攻韩,正愁师出无名,这下巧了,为得一贤才,兴兵灭一国,也算一段求贤佳话啊!”
于是,秦国派人放出风声,说是秦王欣赏韩非的才华,才要攻打韩国的。
听闻此事,韩王安对韩非说:公子好大的面子呀,韩国之存亡,看来要全系于公子身上了。
韩非说:“臣愿出使秦国,劝秦王休兵止戈,保我国祚长存!”
他来到秦国,首先就是想以理劝说秦王不要攻打韩国,但是由于场上口吃,第一次见面时被秦王打断了,让韩非回去休息。
碰壁之后,韩非并没有放弃,写就一篇奏书上陈秦王,详尽阐述他的观点。后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存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