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的乡野青年,能一路升级打怪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再到夺取天下,除了个人能力,团队功不可没。“建国天团”里,萧何、张良、韩信三位无疑是最核心的。
就连刘邦自己,也在称帝后说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
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
今天,我们首先来说说萧何。
陕西汉中石门古栈道
01
萧何和刘邦的关系,是“老乡”,知根知底的朋友。
萧何本身比较勤奋好学、性格随和,善于识人交友、深谋远虑。最开始他在家乡当个主吏掾的小官,和秦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等是朋友。不过他对刘邦一直格外不同,并多次利用职权便利保护帮助他。说起来原因很悬乎:他觉得刘风骨不凡,是大贵之相。
比如有一次,刘邦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出发不久便逃跟了许多人。行至丰乡大泽时索性将囚犯都解了绑让他们逃生,刘因无法交差便和10多个愿与他生死相随的囚犯逃到芒、砀二山一带躲藏避难。刘邦的妻子吕雉因此被沛县令抓了起来,萧何曹参不仅将她保释出狱,还一直与刘邦保持联系。
还有一次,陈胜吴广起义影响日渐大起来之后,众多地方官吏感觉暴秦苛政不能长久,也想归附义军保全自己,沛县县令找萧何曹参商议。萧何趁机建议说,你是秦官,沛县百姓不会听你的,想成大事得到逃亡的豪杰请回来。县令便同意了将刘邦找回来共同起事。
但是后来县令反悔了。刘邦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箭射入城,团结百姓一起杀了县令,城门打开迎接刘邦。刘邦入城后召集父老商议大计,人们推举他做县令,他推辞不就。大家想了个抓阄的法子。萧何将全部的纸条名字都与成“刘邦”,并让刘在取走第一个后吞下其它的纸条,以保障他当上县令,令人感佩。
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占问之计”的故事。
02
秦二世二年,项羽刘邦两路人马谁先入秦都咸阳,谁当关中王。
刘邦大军开进咸阳城后,刘本人被华丽的秦宫弄得神魂颠倒,贪恋富贵一头扎进温柔乡。好在及时被樊哙张良等人劝醒。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财物二不迷恋美女,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清查封存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留待日后使用。
这一动作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这件事,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03
北京首都博物馆文物,磁州三彩枕《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准备入蜀休养伺机再与项羽一决高低。途中,在楚营不受重用改投刘邦的韩信,被刘邦封了个管理粮草的小官,大失所望。所幸萧何结识了韩信,萧在接触过程中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向刘邦举荐,可惜没能引起刘邦的重视。
韩信见久不受一气之下要离开汉营。萧何得知后丢下还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去追。这就是后来“月下追韩信”故事的由来。
回来后劝说刘邦,要想只做个汉中王有没韩信无所谓,但如果准备打天下,就重用韩。刘邦说那让他做个将军?萧何不同意,刘邦便拜他为大将军。并请刘邦特意为此建造拜将台、沐浴更衣戒斋,让韩信在众将士中树立威信。
这便是“成也萧何”,讲的是韩信建功立业,多亏了萧何伯乐之才给予机会。
04
征战动乱时,萧何留守后方,在关中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兵马粮草,解除刘邦在前线的一切后顾之忧。
等到战事了却,萧何又忙着建造豪华宫殿给刘邦。刘邦说现在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么将宫殿建得这么奢华呢?萧何说壮丽才有威严,况且也省去了子孙后代重建。说得刘邦心花怒放。
做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堪称最强辅助。也难怪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之时,定萧何为首功,封侯封地。加上萧何这个人极其了解帝王心术、懂进退,使得他在后面汉初的铲除异姓诸侯王斗争中得以保存,后在辅佐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时去逝。
萧何这一生官至丞相拜百官之首,身为君王臂膀深得两朝皇帝信任,算是非常善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