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10后的学生有亮眼的表现,大学生会调侃“祖国有你们,我就放心摆烂了。”于是有人觉得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就多了一个“不思进取”,实际上那些出色的高校,学生在里面求学,奋进的热情不比高中时少。
高等教育能带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信,使那些拥有梦想的同学有更多可以发展的平台,学生们的“战场”不只拘泥于课堂,在校园之外,也有很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果能代替自己的母校去参加赛事,那比什么都荣耀。
越是好的大学,越是“宠学生”,学生在比赛的时候把母校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些形容词,让人印象深刻。高校之间进行比拼,大学生的“参赛标语”火出圈,校领导看完只能捂脸笑。
大学生“参赛标语”火出圈,主打一个“荒唐”,母校:别出去丢人文科生最擅长摆弄文字,一到运动会,那些文科生多的学院,投稿一个接着一个,起的队名也很好听,优雅又合辙。理工科的学院,拼的就是大赛精神,总能包揽各项大奖,当然他们起名字虽然不那么悦耳,也能剑走偏锋,与众不同。
自己的学校当然是自己爱,大学生在学校里,和同学说起学校的老师管理严格,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还有图书馆总是占不到座位。走出校园,在给自己母校宣传这件事上,也很喜欢带着吐槽,习惯玩梗。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参赛的队名主打一个“荒唐”,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看到学生的牌子,回忆立马涌上心头,谁叫自己曾是复旦出身,在大会上介绍时说了希望学生成为复旦栋梁这句话呢。被学生记住了,并且还开始玩梗,学生故意皮一下,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北大的学生也不甘落后,队名叫做“重生之我是菜狗”,这要是放在桌子上还好,不会被太多人看到,可人家偏偏拿了一个冠军的名次,这下不想声张,也不得不广为流传了。学生会不会后悔,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当然这是学生们开的玩笑,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北大的同学自然有信心,能和这所学校拼一拼的那还能有谁,当然是国内高校耀眼的“双生子”之一,清华大学。
口号有点叫人看不懂“别人ac我们g”,要是不懂网络黑话的同学,还真看不懂,难道其中蕴藏着什么计算机程序的奥秘?有没有懂的同学,出来给大家解释一番,他们是不是带着嘲讽的意味?
这群少年真的是来参赛的?给自己的学校加戏可玩得很6,个别学校的校长看到这样的名称,会不会提醒学生:别出去丢人!可是出了校门,学生自有分寸,高情商之间的较量,担心普通人看不懂,那至少能看懂个名字。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是放飞自我了,哈写成“蛤”,不知是何用意,参加一场比赛,顺便让自己的恶学校火出圈,学生分小算盘打得挺响,与众多画风跑偏的学校比起来,这还是比较收敛的。
早就听说过“集美大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所学校的同学也在标语上“整活”,告诉那些想要问的同学,“这没有集美”,可想而知,以男生为多数的程序设计专业,都是大直男也没什么问题。
参加一个比赛,输赢很重要,因为学生代表的可是母校,有清北这样的名校在场,其他学校的同学也容易泄气,但术业有专攻,指不定就能冲出一匹黑马,横扫大奖呢。
越是一流的大学,越能带给学生归属感,学生要抓住在校机会完成升级因为熟悉,彼此了解,所以才敢于开玩笑,不担心对方会生气。放到大学生和母校的关系上来看,就是母校让学生有了归属感。越是优质的大学,越能让学生感恩,在毕业后也能在校友会中贡献力量。
在反哺母校之前,学生先要抓住高校教育的机会,完成对自己我的升级,学校的图书馆、活动室都不是摆设,社团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完善,学生们至少要保持住对校内活动和事物的好奇。
有了兴趣,自然能更投入,希望学生们能在调侃母校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拥有更出彩的实力,不负青春韶华,考进名校,也不会是学生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未来还有更值得骄傲的地方等待探索。
今日话题:你觉得这些同学的参赛名字怎么样?(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