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金箍棒,《西游记》中的法器之一,它的生活原型是什么?书中只说是大禹王治水用的“定海神针”,能如意变化,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能装入耳朵内隐藏。综合以上特征能看出它究竟是个什么物件吗?很难!
笔者在思考“金箍棒”原型时,忽然想起另一个法器——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被老君的“金刚琢”击打了一下后元气大伤,可见给读者的感觉这金刚琢非等闲之物。可是在《西游记》第五十至五十二回中,金刚琢再次现身:原来是生活中用来控制耕牛的“牛鼻圈”。“牛鼻圈”就是用普通的藤条围成一个环穿过牛的鼻子,用绳子通过这个环牵引,再“牛”的牛也会变乖。于是“一物降一物”这句话也同时出现在这个章节中。法器“金刚琢”的原型被《西游记》作者说破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器物,能被《西游记》作者描述成神仙手中法力无边的神器,并不断渲染这种器物是无敌的。
通过对“金刚琢”原型的探秘,也能领悟到《西游记》作者特意向读者透露的一种信息:凡是所谓的“法力无边”的法器,其原型都能从民间生活中找到;也能体会到《西游记》作者运用的是“神魔”写作手法,但反映的却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实际。
《西游记》是小说,优秀的小说其特点是:1、 以小见大,视角独到;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正如《西游记》中所说的:“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做佛和仙”。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金箍棒”就是这样一件抽象的、集生活中各种“棒”状物件的特征为一体的文学艺术模型,攥在同样抽象的文学角色人物手里,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场合其表现出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所以人们也很难说出它的原型是生活中的某个具备单一功能的器件。读者们要评说“金箍棒”的原型时,不妨将它视作一件“奇石”展品:一件“奇石”摆件的形成要经历万亿年的地质变化、经受各种偶然的不确定应力的冲击和无数次流水的洗刷,形成千奇百怪的、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定义出不同的形象。同一件“奇石”珍品,从不同的侧面也能得到不同的艺术形象定义。下面就按笔者所感悟到的“金箍棒”的多种原型罗列出来供参考。
第一、孙悟空马驮唐僧去取经,金箍棒就是“赶马棍”。
回忆农民用牲畜进行耕作或驾车运输物资时,手里必须要拿一根棍子或鞭子。犁地时除了起到驱赶牲畜的作用外,还要时时用棍子去除粘连在犁铧上的泥土,棍子在这里就有双重用途,按《西游记》的“神魔”思路,棍子的功能能发生“变化”;犁地时,有时候需要双手同时操作,攥在手里的棍子很碍事,农民会将它从领口塞到衣服与脊背之间,从远处看,原先攥在手里的棍子不见了。当农民要用到棍子时,会很熟练地从自己的脖子根取出,或驱打牲口、或用它铲除犁铧上粘连的泥土。农民存取棍子的位置好像是耳朵。这种情急之中把棍子放到耳朵边的动作是所有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必选动作。所以“赶马棍”是“金箍棒”的原型之一。这“棍”根据所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段,棍子的长短粗细可以变化。这棍子,很能如人之意,称作“如意金箍棒”有何不可?
第二、大禹王的“定海神铁”——古代中国北方的“国之重器”
“禹王”是神话人物,在《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所在地,也是中国神话的发源之地。用古羌语系统能破解《山海经》中的“昆仑”一词。通过破解“昆仑”一词的含义,笔者顺利找到了《山海经》中所述的昆仑丘所在之地是湟水北岸。同样用古羌语系统可以识别禹王的“禹”字,其音是羌语中的数字“四”的发音。禹王即“四天王”之意。在古代崇拜天神的国度,面对黄河峡谷自然形成的、但又恰似人工开凿的狭窄超长水渠状的水道,当人们讨论起这个宏大的“治水工程”是人工完成的?还是天造地设的?当地古人会怎么说呢?说它是“四天王”所修的工程,应该是最合理的、最能说服人的结论。“四天王”的简称就是要发“禹”字之音。“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由此不径而走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王者的象征,手中的兵器自然不能是“赶马棍”。孙悟空有变化之术,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孙悟空的变化之术象征的是北方人一生中的职业变更之术。当孙悟空由“赶马者”变成“王者”时,手中所攥的“金箍棒”的身份也要随着提升。“金箍棒”可以代表扬善除恶、降妖扶正的正义之器,它也是法律、法规。每当使用时有千钧之力、雷霆之势,专打世间之不义,打完后藏于耳朵内。古人的司法系统皆来源于人的头脑,储存于头脑。
在“金箍棒”上铭刻“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字样,古代的法律就是王者制定用来约束广大百姓的,在使用的时候还能不“如意”?是法律焉能不重?只是其中的数字“一三五零”也镌刻在了写有孙悟空名字的“生死簿”上。“生死簿”与“金箍棒”上的这个相同的数字都指的是西汉刘衎1350年,也恰好是公元1350年。这一年恰好由“白莲教”组织策划和启动了推翻元朝的“红巾军”起义。用来表示孙悟空生死簿上“档案号”的数字“1350”,象征从这年起,作为胡人首领的孙悟空的死劫已经来临,幸好大明王朝沿袭了元朝制定的土司制,胡人首领逃过一劫。出现在“金箍棒”上的“1350”象征“禹王”的“神器”(即律例)从1350年起要由中原中央王朝所掌管。孙悟空得到“金箍棒”是在东海龙王手中,东海龙王代表着中原中央王朝委派的地方官员。
在一个国度,法律是精神层面的“重器”,另一个能支撑起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器”,在中原就是农耕果实——粮食;但在北方胡人的国度则是游牧成果——马匹。
如何将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手握的经济“重器”用文学艺术手段进行抽象化、神魔化呢?在《西游记》作者手里不是问题。用马匹作为国之重器,依靠的就是要不断繁殖大量的马匹与中原互市,换得生活物资。在种马身上用来繁殖的器物就是棒状的,孙悟空每次使用金箍棒时都是取出后,一定要在空里晃一晃,变作碗口粗方能使用。若是铁棒就不必在空里晃一晃,作者的这句“多此一举”的话语就是暗示种马的生殖器也是“金箍棒”的原型之一。在龙门石窟壁画中,有唐僧取经图,其中孙悟空手拿的棒一端是莲花形,这就更加证实了以上判断是正确的。
有不少学者也早已说过:《西游记》是“鞭打”皇帝的,怎么“打”?在青海湟水流域有一句俗语:“驴球打人,疼是不疼,只是骚气难闻!”《西游记》作者也许真的、也只能用“金箍棒”骚骚昏庸的无道皇帝吧,一介文弱书生还能有什么法子鞭打皇权呢?
第三、金箍棒的原型也可以是人的“阳物”
自公元四世纪初起,在中国西北部自发诞生了一个政权,名为“吐谷浑”政权。其祖上是来自辽东昌黎的鲜卑人。一个政权的突然诞生肯定会惊动中原王朝。该政权的诞生和中原王朝相比,真有点“来历不明”,这种来历不明、突然产生的事物,国人常以“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相形容。这个政权与《西游记》中的主角石猴所代表的政权很相似。
在《西游记》开篇之处就讲到:石猴诞生后,“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按常人理解,就假如孙悟空真是违背天伦从石头中诞生,他干嘛要拜四方?“拜四方”好像是新皇帝登基时要举行的仪式,一个猴子拜了四方又怎会惊动到玉帝呢?合理的解释自然是有一个新的政权产生了。《西游记》作者将一个新兴政权抽象到一个角色孙悟空身上。开始,这个新政权不足以撼动中原政权,才会有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这里的“玉帝”代表的是中原王朝。直到孙悟空欺负东海龙王和阴曹阎王,甚至将那“金箍棒”伸到天宫,这才引起天庭的慌乱。
明白了“金箍棒”之所指,也就很好理解《西游记》中的一句最经典的对白了。天庭守卫来报:孙悟空将一根棍子“伸”到天上来了!玉帝急命千里眼、顺风耳前去南天门观看,千里眼、顺风耳回来禀报:“是三百年前的石猴成精了。”
在吐谷浑的历史上,慕容家族的彻底败亡也是从唐朝要与西域邦国联姻就开始了。唐朝先放出话去,要与西域诸邦国联姻,先嫁了弘化公主到吐谷浑国,当吐蕃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前去唐朝求亲时,唐王却不允。禄东赞回复赞普,说是吐谷浑在从中作梗。赞普大怒,派兵征压了吐谷浑,赞普复去提亲,太宗仍不允,赞普又与大唐兵刃相见,最终才成就了文成公主与赞普的婚事。文成公主进藏,赢得了千古美谈,而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却遭到了吐谷浑国慕容家族的败亡,当然这里会牵扯到古代国家之间的战略。但这段历史在《西游记》中活灵活现地出现了。
“金箍棒”如果代表王者的阳物?伸出去,且“伸”对地方能使国运昌盛,王廷有后。如果“伸”错了地方,必将为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在中国文化中,“天”代表中央王朝,“地”代表受统治的民间或是下邦诸侯国,像孙悟空这样的、下邦的“阳物”伸到天上去,就会闯祸。
“金箍棒”如果代表的是佛教出家人的“阳物”,那么更要“收就”好才对。唐僧师徒在八十一难中,最为凶险的磨难莫过于“狮驼岭”之难,这一难《西游记》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渲染。因为“狮驼国”三字的发音在土族方言中就是“女阴”之意。佛教出家人若要得道,“色戒”是最难逾越的一道坎。所以,在这一难开始时《西游记》作者开篇就说到:
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
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
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
(参考:《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文中的一段对话也挑明了“金箍棒”此时的象征和功用:“你今早巡风去,可曾撞见什么孙行者么?”行者道:“撞见的,正在那里磨扛子哩。”众妖害怕道:“他怎么个模样?磨什么扛子?”行者道:“他蹲在那涧边,还似个开路神;若站起来,好道有十数丈长!手里拿着一条铁棒,就似碗来粗细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口里又念着:“扛子啊!这一向不曾拿你出来显显神通,这一去就有十万妖精,也都替我打死!等我杀了那三个魔头祭你!”结果孙悟空被装进象征女阴的“阴阳二气瓶”后,悟空要用金箍棒变作钻,要钻透那“瓶”,失败!只有观音的那三根毛很坚挺,于是钻透了。就连如来佛祖也被那“妖”吃进肚里,何况凡人?《西游记》作者笔下的这个“妖”不是女色还是什么!
第四、“金箍棒”的原型是“哭丧棒”
“金箍棒”是出现在《西游记》中的文学艺术道具。笔者极力想要证明孙悟空的生活原型是吐谷浑,或《西游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吐谷浑史,也目睹了明朝期间的土族先民的生活状况。
笔者偶然看到程起骏先生的文章,得知青海都兰县境内出土的吐谷浑大墓中惊现真正的金箍棒,惊愕之情至今不能平息。据目击者证实在大墓中出土了好几捆楠木棍棒,棒端用黄金包裹,这不是活生生的“金箍棒”吗?陈先生只说这棒的功能是“仪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