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多次写到好汉打斗、猛将单挑以及战争,所以《水浒传》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兵器。尤其是招安之后,一百单八将先是打败辽国,而后平定河北田虎、淮西王庆以及江南方腊,书中更是说到过多种兵器。
比如辽国副统军贺重宝,兵器是三尖两刃刀;王庆麾下的李助,兵器是一把金剑,而袁朗的兵器则是两个钢挝;河北田虎部下,猛将山士奇惯使一条混铁棍,卞祥则使开山大斧和长枪;方腊阵营中,“宝光如来”邓元觉,用的是浑铁禅杖,而石宝则用劈风刀和流星锤,至于方杰,他擅长用方天画戟。
这些兵器中,有一种是“骨朵”。
(庞万春)带领着两员副将,一个唤做雷炯,一个唤做计稷。这两个副将都蹬的七八百斤劲弩,各会使一枝蒺藜骨朵。
曾公亮说“蒺藜、蒜头骨朵二色”,主要是因为,骨朵有几种不同的形制。
第一种是蒺藜骨朵。蒺藜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像苍耳,但是比苍耳多了一些长短不一的硬刺。这种骨朵的前头,用的正是蒺藜一样的骨朵头,上面带着许多锋刃长刺,能够在打击敌人时,增加伤害。
水浒中提到的“蒺藜骨朵”,就是种兵器。
第二种是蒜头骨朵。除了蒺藜骨朵,还有一种骨朵,骨朵头不带长刺锋刃,而是圆圆的像蒜头,瓣状分明,所以叫蒜头骨朵。
杨志与周瑾比武时,枪头裹着毡布,像是蒜头一样,所以说“缚成骨朵”。这里的骨朵,其实就是指蒜头骨朵。《武经总要》中,绘有蒺藜骨朵和蒜头骨朵的图。
《武经总要》中的骨朵(最右侧两个)
当然,骨朵并不只有这两种形制,还有沙袋骨朵,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一说的是,作为兵器的骨朵,其实并没有统一的形制规定,其重量、长短可以根据自己使用来打造,可长可短,可重可轻。
明清小说中,常出现数十斤甚至数百斤的大锤。比如《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有“四大锤”等。其实书中大锤的原型就是骨朵,而且重量远没有这么大。即便是狼牙棒之类的兵器,原型也属于“蒺藜骨朵”。
岳云影视形象
“骨朵”还是权力的象征
作为梁山的统帅宋江,他虽然不用亲自上阵冲锋杀敌,也会拿着一支骨朵。这一点,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有提到。
百二十回本《水浒传》
第五十九回,宋江为了骗宿太尉的“金铃吊挂”,带领众多好汉,拦截了宿太尉的船。当时,宋江手里“执着骨朵”。这是因为,骨朵不仅可以作为兵器,礼仪器具,还能象征权力。
央视水浒宿太尉形象
作为礼仪器具的骨朵,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象征权力和身份。比如宋代、辽代、金代、明代,骨朵就是作为皇帝出行等活动的礼仪器具。
《宋史》中记载,皇帝出宫时,“禁卫诸班直、亲从仪仗并内侍省执骨朵使臣等并迎驾”。另外,宋代宋祁所著的《宋景文公笔记》中,也说“国朝有骨朵子直,卫士之亲近者”。所谓“骨朵子直”,指的是皇帝身边的卫士,他们手执骨朵,所以也叫“骨朵子直”。
宋代皇帝阅军时,管军、殿帅等人也要手执骨朵。
管军并令全装衣甲,带御器械执骨朵升台,於幄殿稍南面西立,俟入内官喝排立。皇帝出幄,行门、禁卫等迎驾奏万福。皇帝出,阁门分引殿前马步三司统制、统领官常起居讫。次三司将佐以下,听鼓声常起居。次殿帅执骨朵赴御座前,奏教直阵。——《宋史》
宋徽宗画像
这些都能说明,骨朵像权杖一样,象征着权力。宋江之所以手执骨朵,就是用骨朵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力。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权力的象征,骨朵常常是银、水晶等材质。
骨朵也可以作为刑具
除了作为兵器、礼仪器具,作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骨朵还能作为刑具。不过,用骨朵做刑具,多是在少数民族中。
辽代庆陵壁画中的骨朵
然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又有木剑、大棒、铁骨朵之法。木剑、大棒之数三,自十五至三十;铁骨朵之数,或五、或七。——《辽史》
这里可以看出来,骨朵是作为刑具使用的。据史料记载,宣懿皇后曾经因为诬告,惹怒了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因以铁骨朵击后,后几至殒”。
水浒第七十四回,李逵在寿张县坐衙时,县衙里的人怕他,所以只得“擎着牙杖骨朵”,来集合升堂。
央视水浒李逵坐堂
按《金史》记载,牙杖、骨朵是正一品官员的仪仗器具,知县一级的人没有骨朵。所以,这里的“牙杖骨朵”,显然都是刑具。
另外,中国古代有一种酷刑,叫“金瓜击顶”。这里的金瓜,也是骨朵的一种,显然,金瓜是刑具。
综上可以发现,兵器、权力和刑具,这三种骨朵,水浒中都提到了。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金史》《辽史》《宋景文公笔记》《武经总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