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是一个神秘人物。他隐居在灵台方寸山,教授了很多徒弟,然而只有对孙悟空很特别,几乎是倾尽全力教授他法术。他一口气问了孙悟空,到底要学什么,最后也如其所愿教授了长生之术。为了帮助孙悟空躲三灾,菩提还教了他筋斗云和七十二变。
可是,我们会很奇怪地看到,都是徒弟,为什么其他人却没有如此优厚的待遇。比孙悟空先来拜师的徒弟很多,他们却什么都不会,连孙悟空变个简单的松树,他们也十分好奇,以至于都鼓掌呵呵大笑,声音大到都惊动了菩提。
孙悟空为什么会如此得宠呢?这和他的天赋异禀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生灵被骂作天生地养,那是侮辱,但如果他真的是天生地养,那说明他的来头极大。孙悟空也的确展现了不同一般的天赋,原著说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学什么都进度惊人。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次菩提登坛讲课的时候,孙悟空的表现吸引了他的注意。此时,菩提的讲的三教奥秘,甚至惊动了九天。徒弟们的表现如何,书中没有明说,但孙悟空的表现却非常奇怪: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就是这个表现,让菩提祖师发现,并且问他为什么不专心听讲,然而孙悟空却解释说,我是在诚心听讲,听到这样的妙音,喜不自胜,就做踊跃状。菩提听完这话,才问起孙悟空来了多久,并下定了传授法术的决心。
为什么孙悟空并不是规规矩矩,反倒是表现怪异,就能得到菩提的青睐呢?一来说明他听懂了,二来则是师徒之间的默契。原著写到此处时,一定参见了“拈花一笑”的典故。
那是在佛经中的一个故事,当年释迦牟尼也是登坛开讲,但他这次却表现得很奇怪,只是拿起一朵花,在手上转来转去。佛祖好像在暗示什么,却又什么都没有说。他不说话,下面的徒弟们自然也不好开口,一个个都眼巴巴地望着他。
要知道佛家戒律极其严格,弟子们鸦雀无声,不敢高声语。然而就在此时,释迦牟尼的大迦叶尊者却同样做出了一个古怪的主动。他看到佛祖拈花,则“破颜微笑”,虽然不是哈哈大笑,却也是打破了佛堂之中的沉寂。但是,佛祖的表现比菩提更奇怪,他问都没有问迦叶,就开口对徒弟们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有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已经传给了迦叶,你们要学习,就找他吧。据说这就是禅宗的起源,佛祖要传达的是一种祥和、宁静、安闲地心境。这个境界是淡然豁达、无拘无束的“无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其实,在很多名师传授中,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六祖慧能向五祖弘忍求教,尹喜向老子求学,都有过相似的故事。他们表达了师徒之间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才是师父传授真经的前提。
表面上看来,徒弟要向师父学习,是求教的过程,是要付出诚心的。其实,师父要将学问传下去的心理,一点都不亚于徒弟的求道之心。只有将自己的所学发扬光大,自己的学问能够开枝散叶,这才达到了开宗创派的初衷。
所以,徒弟找到名师难,名师何尝不为找一个衣钵的传承者而犯难。一旦师父发现能有与自己产生默契的徒弟,自然是倾囊相授,薪尽火传。孙悟空也就是如此,获得了菩提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