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就像是洋葱,是不同时代、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层层叠叠包裹起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图景,只是它最表层的样子,当我们一层层地把这颗洋葱剥开,就能够看到它在历史中演变的样子,比如二郎神为什么和治水神话关系密切,因为他的传说中有蜀地太守李冰传说的演变,而李冰的事迹也有很多神话的元素,这些后来构成二郎神治水神话的元素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我们平常的认识里,李冰是秦国委派到蜀郡的太守,但是呢,他的生年不详、族属不详,秦国控制蜀地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之后秦昭襄王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对蜀地的统治。学者认为李冰可能是秦昭襄王时期来到蜀地治守的,又因为当时秦国虽然强盛,但统治核心区域依然是在陕西、山西一带,李冰大概也就出自这些区域。
学者之所以这么猜测主要还是因为早期史料中对李冰的记载太少,后世史料和民间传说对李冰的记载却不断详细,被增添了诸多虚实不清的情节。比如在《史记·河渠书》中对李冰的记载只是称其为“蜀守冰”,根本就没有李姓,但到了年代更晚的《汉书·沟洫志》中,这位“蜀守冰”就变成了“蜀守李冰”,为什么年代更早的《史记》反而没有年代较晚的《汉书》记载详细了,或者说《汉书》“蜀守李冰”的这个“李”姓究竟班固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得来的,已经很难得知,不过当时人已经习惯将其称之为李冰了,比如在1974年, 都江堰外江河道出土了雕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石人像,上有铭文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
我们再看李冰治水的事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但是传说中除了都江堰,他还对岷江水系进行了治理,比如后世史书中记载的“导李冰父子塑像李冰父子塑像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再加上传说他发明了凿井汲卤煮盐法,这些事迹给人一种很眼熟的感觉,这里要举一个例子,诸葛亮应该贤能公正在蜀地深得民心,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继续被民众推崇,只要有了好的决策,人们都认为是诸葛瞻出的主意,所以李冰的这些事迹会不会是因为民众的推崇而附会到他的身上的呢?毕竟《史记》也好、《汉书》也罢,对蜀守冰治水的记载都是“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虽然这个记载也造福百姓的大好事,但是跟后世的那些个造福百姓的作为是不是朴素了很多。
也许确实有一位在秦昭襄王时代来到蜀地治理水利的太守,但是如此复杂的水利工程怎么可能是一代蜀守的任职期间就可能完成得了的,在蒙文通的考证文章《成都二江考》中就讲到:“蜀土有二江,其来旧矣。”成都平原水文条件丰富,怎么可能从李冰来了之后,才有了二江,李冰如果真的秦昭襄王时期的人,他来到之后才开凿二江,那么之前司马错以米六百万石浮江伐楚时使用的是什么水道?蜀守冰很可能只是延续了前人的治水工程,毕竟蜀地的水利可能一时之工,那么这个所谓前人会是谁呢?
都江堰二王庙中的李二郎像
在蜀地祭祀李冰的庙宇中有一种叫做“二王庙”,如果是李冰是秦国官员的话,那蜀人为什么会将他称之为王呢?还有一种祭祀李冰的庙宇叫做“川主庙”,这个帽子就更大了,山川神主,李冰虽然治水造福百姓,但被封王、升格为山川神主似乎并不可能。难道说蜀人崇拜的李冰其实不是秦国的官员,而是古蜀国的神王?
带着李冰治水的疑问,我们继续翻阅文献,在杨雄所撰写的《蜀王本纪》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从天堕。
这段故事所讲的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人们往往会被杜宇的悲剧神话故事给带了节奏,但这则神话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治水,而治水者叫做鳖灵。
鳖灵的神话传说很奇怪,他死后逆流而上,到了蜀地死而复生,而且在民间传说他是夏桀的弟弟夏灵,被分封到了西川国,西川国为鳖姓,于是夏灵又被叫做鳖灵,他带领百姓治水修渠,但在治水时出了事故,被水给冲走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一座鳖灵庙,后来觉得鳖灵这个名称不好听,于是改成炳灵庙,蜀地有很多与中原传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神话传说,比如鳖灵之后就是开明王朝,而开明也可以是夏后启的称呼,禹在北川等羌地有也着诸多传说,就算现在也有老羌人将禹称为羌王,离堆的青衣羌所崇拜的青衣神就是黄帝的妻子嫘祖等等。
成都郫县望丛祠中的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像
所以在事迹发生的地域、年代,治水方法、身份地位都非常相近的前提下,就有人认为《史记》中所谓的蜀守冰其实就是古蜀国的神王鳖灵治水传说的演变。比如《史记》中其实并没有说“冰”是秦国的太守,而是“蜀守”;
秦昭襄王时期正是对外征伐扩张秦国领土的时候,人力和物力应该都投入到了战争中,后世秦王政修郑国渠也都是所谓的“疲秦之计”,这段时期秦国怎么可能来修都江堰呢?
李冰修建都江堰是能和郑国渠相并论的大功,秦国当时对能建功立业者极为推崇,按理李冰的仕途应该会非常顺利,但是翻遍了现有秦国史料文献,都没有李冰或者都江堰的记载,后世言之凿凿的秦国太守李冰可能并不存在。
二郎神也具有古蜀文明的基因
从三代到春秋时期,“守”是国君的别称,所以《史记》中的“蜀守冰”,也可以理解为蜀王冰,当然,古蜀王国世系中并没有所谓的蜀王冰,这个“冰”字可能是不懂蜀地方言的司马迁对鳖灵的误记,之前讲过蜀地水文丰富、水系复杂,但是古蜀人又必须依水而居,所以水患是历代统治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传说中杜鹃王望帝因为治水无功被开明王朝的建立者鳖灵取代,治水传说世代累积,从鳖灵的传说中分化出李冰,再从李冰传说演变成二郎神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