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码作为一个连接弦与蒙皮的重要器件,对二胡的音色有着重要的影响,你知道怎么给你的二胡配码?
做码的材料可以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松节码,柞木码,泡桐码,竹节码,还有红木料的码,甚至有硅化木或塑料码,初学的小阿弟也会用铅笔截一段暂时用一下,发烧友器材党当然也会把码下油锅煎一下,并煎成了流行码。但是知道一个码的重量却很少有人去称一下。我告诉各位,码的重量通用型的在0.5g左右,竹码一类轻质码约0.2g,而硬木红木等重质码一般不超过1g。码有轻重之别,却无贵贱之分。就象二胡用老红木,京胡申胡还得用竹筒一样,音质音色是第一位的。这就是配码的技巧了。
二胡的材质及蟒皮虽然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可循,但制作的工艺及用心程度以及自然条件下二胡的熟化过程都可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是二胡从新上手至物理变化稳定过程中需要经常配码的原因。一把好的二胡,俗称顺手的琴,首先在拉奏的时候有弓毛粘弦的主观感受,再进一步的是琴身有强烈的振动感,不飘忽,刀刀入肉,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不是每一把二胡都有的,但肯定是码的作用。弦受到弓的摩擦把振动传递给码,码又把振动传递给蒙皮,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码是否有效振动起来了?我们知道,二胡标准音高是A1,Dl,空弦的振频是300HZ到400HZ左右,拉弦时外弦可延伸至800HZ,这个数据是死的,而不确定是蒙皮的厚度及紧张度,以及琴筒的共振条件,要使这三者达到最佳的配合,琴码是关键,这就是谐振范围。
琴码质地越疏,越小,越轻,谐振点越高,也就是说高音很亮,低音处于截止状态,如竹码。但用在京胡上,高胡上正适合。相反硬质码,越大,越重,低频諧振特性就好,如果要兼顾高音,可以调整琴码孔来获得适合的高频截止频率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际上也不难,那就是细心感受二胡的共振感觉,如拉起来沉闷,轻弓音不灵敏,大多是琴码太重,触点太大,如拉起来音量灵敏度高但飘忽,大多是琴码太轻,触底小,而造成振动失谐。
除了在配码过程中注意琴的振动感和弓毛粘弦感外,还可以,以码的重量作一个参考,前面说过,一个中性码,底触面为直径十四公分的码,重量在0.5克左右,每增加0.1克或减少0.1克为一个数量级,同样,底触面直径减少或扩大码孔也有修正码的谐振范围作用。运弓力度较大的人,也要在取得合适的码基础上再上一个数量级较妥,而伴奏型的则要下降一个数量级。新琴起码用0.7g以上的码以帮助早点熟化。
有人说,自己的那把琴在某种气候条件下发音特别好,首先,这种区别对每把琴都有,只是程度大小而己,原因大致与配码的原理相似,缘于气候温湿的原因,蒙皮的张力改变了正好配合了码的谐振,但随着时间推移,蒙皮的张力趋向于稳定,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给琴配码需要耐心,也需要一点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