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金的特性是冰凉的、清冷的,对应高亢、激越的商音。商调式音乐的特点是高亢嘹亮,营造出一种苍劲悲凉的气氛,典型的乐曲是山西民歌《走西口》。肺气虚的人,症状以久咳气短为主,宜多听一听这类音乐,可以改善肺气不足的状况。其次也可以自己尝试学吹笛子,对锻炼肺气很有好处。
肺气虚是指肺气衰弱的状态,可以由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引起。从临床医疗看,大多数肺气虚的人患有气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是肺功能减退,呈亚健康状态,出现畏寒畏热、易伤风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状,都与肺气虚有关。
【肺气虚的表现】
肺气虚多见五种表现:(1)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2)使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3)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4)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5)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
中医思想
若饮食不节,脾气受损,或劳倦内伤,脾气亏虚,则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以养肺,所谓“土不生金”,致脾肺两虚;同时脾运不健,水湿易于停聚,而为痰湿阻肺,此皆为脾虚及肺,而成脾肺两虚。
因此,脾肺两虚有肺虚及脾、脾虚及肺之不同。久病肺气虚弱,影响及脾,导致脾气亦虚;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养,而致肺气虚;或其他慢性病影响肺脾两脏等引起。肺气的宣发与速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而肺又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即手太阴肺经络大肠,手阳大肠经络肺。
大肠的传导功能要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亦不下降,故导致大便秘结。如果肺阴亏虚,津液不布大肠,大肠就失去滋润,导致便秘。
中医调理
1.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 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1.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 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 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1.3对虚寒性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鼻通宁滴剂含辛荑、苍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1.4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 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1.5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肺气虚之针灸治疗
咳嗽取穴肺俞、风门、列缺、天突,痰多配足三里、丰隆,气急配定喘,咳血配尺泽、孔最。用补法。
哮喘:针刺取穴天突、定喘、内关、列缺、肺俞、肾俞、关元,痰多配丰隆、足三里,胸闷配膻中、气海,一般用补法。可用灸法,取肺俞、肾俞、关元三穴。灸三壮
太渊穴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补肺益气,止咳化痰,通经复脉 此穴为肺经之输穴,五行属性属土,土能生金,故是手太阴肺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加上又是肺经之原穴,为肺经之原气流注之处,故此穴擅长补肺虚,即可补肺气之亏损,又可滋肺阴之亏耗,可治疗久病体弱,肺虚诸证。肺主气,以助心脉行营血,因此穴居寸口,肺朝百脉,此穴又是八会穴之脉会,是脏腑脉气会聚之处,有调气血,通血脉,助心脉搏动之功,故可用于心脉瘀阻的心痛心悸、无脉症。因此穴位于腕部,可舒筋利节、通经活络,故可治疗手腕疼痛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