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行情和形势
拼车市场内部服务管理尚需提升,外部巨头虎视眈眈。

我不禁在想,拼车市场到底有多大呢?北京有500万私家车,假设相对稳定的每天上下班人群有400万,有搭乘别人意愿的200万,确实市场很大!然而,滴滴顺风车占了四分之三的市场,那么嘀嗒拼车仅有50万车主用户。当然,50万用户也足够一家公司来运转了。
但是,当用户发现:用滴滴,顺风车打不到,可以换快车、出租车、专车,多种方式,打到车的几率更高。而用嘀嗒拼车,车主本来就少,单说打到顺风车的几率就没有滴滴高,更无法和滴滴的多种打车类型相比了。
所以,我认为,嘀嗒想要把车主和乘客再从滴滴挖过来,只能寻找差异化了。比如他们比较看好的往社交发展,符合顺风车的特性即车主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因为顺风车的车费比其它打车种类都要低。但是工具想做社交真的不好做,看看支付宝,装机量这么大的应用,却相当于一个社交的空架子。另外嘀嗒也在尝试做单身汪活动、汽车服务、买车咨询等。
3.面临威胁
2015年4月底,滴滴开始公开招募顺风车车主,正式启动拼车服务。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Trust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滴滴顺风车市场占比高达76.8%,已占据整个市场四分之三的份额,仅用半年时间改写了市场格局。滴滴顺风车被抢占了大量顺风车市场,使得嘀嗒拼车本来就比较小的顺风车出行市场被进一步挤压,活得也更加难受。
出行用车月度覆盖率(Trustdata大数据2015-5-26微博):

滴滴出行用户规模以绝对优势领跑出行用车市场,是嘀嗒拼车月度覆盖率的近10倍。
竞争大,前有滴滴顺风车的抢占市场,后有很多的顺风车App持续涌入。目前市面上有微微拼车、51拼车、搭搭拼车、多多拼车等20余种顺风车App。当然,作为除滴滴顺风车之外的老大,对于后来者的竞争,远没有滴滴的挤压那么压迫。
(四)社交搭乘附近人的顺风车,寒暄是免不了的,这让拼车成为所有出行方式中特别具有社交属性的一种。于是,社交成为拼车行业从业者们常常强调的特点。其实早在拼车软件刚刚起步的时候,在解决了基本业务模式后,各家就开始探究社交的玩法。
比如天天用车曾认为,无论是做核心车主的线下运营维护,还是在产品上的功能进化,比如未来增加的车主收藏等功能,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社交产品的调性。51用车CEO李华兵也曾表示希望做具有社交性的工具性平台,他更强调工具性。不过用户活跃度和粘性并不是很高。
如今,在经历了前期的用户积累后,嘀嗒拼车再次提出重塑社交场景。“这和阶段性有关系,初期出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出行本身做合格,才有机会做社交。”宋中杰说。这点可以从产品中体现出来,比如可以在用车下单时邀请好友接单,开放顺路同行圈等等,嘀嗒拼车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增强用户的粘性。
“乘客和车主,车主和车主,乘客和乘客之间都建立了关系,所以我们不是一个打车工具,而是营造出社交属性,从这一点来看也越来越体现出用嘀嗒拼车和其他用车工具间的差异。”宋中杰说。
此外,今年初嘀嗒拼车还上线了周边游拼车,为有出游需求的乘客和用户搭建平台,乘客发送自己的路线和时间至平台,车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提升假期车辆运载力,进一步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和成本。
三、用户分析2015年6月,滴滴推出顺风车。为什么推出顺风车?为了环保还是解决出行困难?都不是。只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司机收入,减少乘客叫车成本。快车已经是突破政策壁垒后带来的福利,几乎达到极限了。能增加司机收入又能减少乘客叫车成本的似乎只有拼车了。因为总体市场是供不应求的,顺风车能增加司机每次行程的收入,所以总收入增加。也因为供不应求,乘客并不会觉得顺风车服务价值有所降低,甚至不能忍受。相反,因为供不应求,能坐到顺风车已经是万幸,而且还能省钱。不得不感叹顺风车这个名字真的很棒,暗示效果杠杠的。
(一)用户需求当今大城市普遍存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的情况。而很多开车的人车上往往有好几个空座,如果这些车主们能够搭乘几个顺路人,并收取少量费用,不仅能补贴自己的保养费用,还能对城市交通压力的缓解尽自己的一份力。随着拼车行为的日渐流行,人们接收拼车的程度在提高,拼车过程中,大家也避免了一个人上下班的孤单。
拼车应用连接的是车主和乘客两端。对车主来说,有顺路的乘客付钱坐车,可以帮自己节省出行成本;另外,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找一个聊天小伙伴,也是不少人的爱好之一;对环保人士而言,让乘客拼自己的车也是一种为绿色出行贡献力量的公益行动,精神满足也是需求。
对乘客来说,拼车的价格远低于打车,是一种经济且舒适的出行方式;此外,交友、环保的需求也和车主类似。
嘀嗒拼车创始人宋中杰表示,当我们尝试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时,要做到既保证市场运力总供给的增加,同时还要舒缓中心城市的车流压力,于是拼车成为备受看好的一种方式。他们曾对城市交通市场做过一个分层模型,从租车、打车、拼车到公共交通,市场规模和黏性逐级增加。北京的出租车只有 5 到 6 万辆,这已经养起了滴滴、快的这样的公司。而北京的乘用车数量高达 500 多万辆,将这些车辆的剩余运力释放出来,有可能诞生比滴滴、快的更大体量的公司,这成为创业者蜂拥而入的理由。
(二)用户使用场景那么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顺风车呢?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用户什么情况下会打车,为什么要选择打车。
我认为打车的原因为以下:
白天打车:
有急事,时间紧,坐公共交通太慢。舒适度,坐小轿车更舒服。更有面子。公共交通不方便、到达不了目的地。隐私性,打车避免碰见大众。(有可能)等待时间短,速度快,路线灵活。为了面子,不开车,起码要打车。晚上打车:
那么人们打车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
价格,所以优选拼车,其次快车、出租车、专车。舒适,那么当然是戴着白手套的专车服务最周到。交友,解闷。拼车,大家一路边走边聊,了解不同的人和行业,也是一种乐趣。安全,毋庸置疑,出租车是最正规的,在交管部门有备案的,相对最安全。顺风车,只是打车领域的一个分支。我曾晚上12打到一个沃尔沃顺风车,问顺风车司机做这个的原因,他说主要不是为了挣钱,就是顺路搭个人,补贴一下油费,而如果单纯为了挣钱,拉我这么远,他的车油耗也大,根本连油费都不够。
对于人们选择顺风车的原因,为以下几种:
乘客为了省钱,司机为了补贴油费。为了能多认识人,多交朋友。司机一个人下班回家太无聊,找一个顺路的朋友解解闷也好。四、产品功能和亮点(一)产品功能结构产品分为首页、发现、消息、好友和我的五个模块。产品结构图如下:

每个模块详述:
(二)首页分为车主和乘客模块。车主和乘客可以选择拼车的类型,有:上班、下班、附近、城际路线、周边游。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拼车类型。可以看到,首页是以各种类型的顺风车 banner的广告和推荐活动为主体,毕竟顺风车是用户使用此App最重要的需求。辅以摇一摇车主和推荐的活动,页面整体看起来简洁、功能突出。
车主模块:车主设置、banner、上班接单、下班接单、附近GO、市内路线、关注订单、城际订单、周边游、邀请有礼、单身汪专区、我的订单。乘客模块:banner、摇一摇、上班约车、下班约车、其它预约、城际约车、周边游、邀请有礼、单身汪专区、我的订单。车主模块和乘客模块页面截图如下:

单身汪专区。用户在该专区可查看报名的人,找到自己心仪的人后,可通过花费积分来兑换。兑换后,可获得TA的微信号,对方可选择是否同意加你为好友。
页面截图为:

发现模块展现有趣的事、活动和功能。
推广类有新手领券、奖励计划、积分签到。新手领券是用户分享出去,别人可通过这个链接来领取优惠券。
服务类为企业的盈利项和服务项。主要是针对车主的方便服务,对于所有用户的买卖车服务。
发现模块结构图如下:

发现模块截图如下:


2.市场行情和形势
拼车市场内部服务管理尚需提升,外部巨头虎视眈眈。

我不禁在想,拼车市场到底有多大呢?北京有500万私家车,假设相对稳定的每天上下班人群有400万,有搭乘别人意愿的200万,确实市场很大!然而,滴滴顺风车占了四分之三的市场,那么嘀嗒拼车仅有50万车主用户。当然,50万用户也足够一家公司来运转了。
但是,当用户发现:用滴滴,顺风车打不到,可以换快车、出租车、专车,多种方式,打到车的几率更高。而用嘀嗒拼车,车主本来就少,单说打到顺风车的几率就没有滴滴高,更无法和滴滴的多种打车类型相比了。
所以,我认为,嘀嗒想要把车主和乘客再从滴滴挖过来,只能寻找差异化了。比如他们比较看好的往社交发展,符合顺风车的特性即车主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因为顺风车的车费比其它打车种类都要低。但是工具想做社交真的不好做,看看支付宝,装机量这么大的应用,却相当于一个社交的空架子。另外嘀嗒也在尝试做单身汪活动、汽车服务、买车咨询等。
3.面临威胁
2015年4月底,滴滴开始公开招募顺风车车主,正式启动拼车服务。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Trustdat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滴滴顺风车市场占比高达76.8%,已占据整个市场四分之三的份额,仅用半年时间改写了市场格局。滴滴顺风车被抢占了大量顺风车市场,使得嘀嗒拼车本来就比较小的顺风车出行市场被进一步挤压,活得也更加难受。
出行用车月度覆盖率(Trustdata大数据2015-5-26微博):

滴滴出行用户规模以绝对优势领跑出行用车市场,是嘀嗒拼车月度覆盖率的近10倍。
竞争大,前有滴滴顺风车的抢占市场,后有很多的顺风车App持续涌入。目前市面上有微微拼车、51拼车、搭搭拼车、多多拼车等20余种顺风车App。当然,作为除滴滴顺风车之外的老大,对于后来者的竞争,远没有滴滴的挤压那么压迫。
(四)社交搭乘附近人的顺风车,寒暄是免不了的,这让拼车成为所有出行方式中特别具有社交属性的一种。于是,社交成为拼车行业从业者们常常强调的特点。其实早在拼车软件刚刚起步的时候,在解决了基本业务模式后,各家就开始探究社交的玩法。
比如天天用车曾认为,无论是做核心车主的线下运营维护,还是在产品上的功能进化,比如未来增加的车主收藏等功能,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社交产品的调性。51用车CEO李华兵也曾表示希望做具有社交性的工具性平台,他更强调工具性。不过用户活跃度和粘性并不是很高。
如今,在经历了前期的用户积累后,嘀嗒拼车再次提出重塑社交场景。“这和阶段性有关系,初期出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出行本身做合格,才有机会做社交。”宋中杰说。这点可以从产品中体现出来,比如可以在用车下单时邀请好友接单,开放顺路同行圈等等,嘀嗒拼车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增强用户的粘性。
“乘客和车主,车主和车主,乘客和乘客之间都建立了关系,所以我们不是一个打车工具,而是营造出社交属性,从这一点来看也越来越体现出用嘀嗒拼车和其他用车工具间的差异。”宋中杰说。
此外,今年初嘀嗒拼车还上线了周边游拼车,为有出游需求的乘客和用户搭建平台,乘客发送自己的路线和时间至平台,车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提升假期车辆运载力,进一步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和成本。
三、用户分析2015年6月,滴滴推出顺风车。为什么推出顺风车?为了环保还是解决出行困难?都不是。只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司机收入,减少乘客叫车成本。快车已经是突破政策壁垒后带来的福利,几乎达到极限了。能增加司机收入又能减少乘客叫车成本的似乎只有拼车了。因为总体市场是供不应求的,顺风车能增加司机每次行程的收入,所以总收入增加。也因为供不应求,乘客并不会觉得顺风车服务价值有所降低,甚至不能忍受。相反,因为供不应求,能坐到顺风车已经是万幸,而且还能省钱。不得不感叹顺风车这个名字真的很棒,暗示效果杠杠的。
(一)用户需求当今大城市普遍存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的情况。而很多开车的人车上往往有好几个空座,如果这些车主们能够搭乘几个顺路人,并收取少量费用,不仅能补贴自己的保养费用,还能对城市交通压力的缓解尽自己的一份力。随着拼车行为的日渐流行,人们接收拼车的程度在提高,拼车过程中,大家也避免了一个人上下班的孤单。
拼车应用连接的是车主和乘客两端。对车主来说,有顺路的乘客付钱坐车,可以帮自己节省出行成本;另外,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找一个聊天小伙伴,也是不少人的爱好之一;对环保人士而言,让乘客拼自己的车也是一种为绿色出行贡献力量的公益行动,精神满足也是需求。
对乘客来说,拼车的价格远低于打车,是一种经济且舒适的出行方式;此外,交友、环保的需求也和车主类似。
嘀嗒拼车创始人宋中杰表示,当我们尝试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时,要做到既保证市场运力总供给的增加,同时还要舒缓中心城市的车流压力,于是拼车成为备受看好的一种方式。他们曾对城市交通市场做过一个分层模型,从租车、打车、拼车到公共交通,市场规模和黏性逐级增加。北京的出租车只有 5 到 6 万辆,这已经养起了滴滴、快的这样的公司。而北京的乘用车数量高达 500 多万辆,将这些车辆的剩余运力释放出来,有可能诞生比滴滴、快的更大体量的公司,这成为创业者蜂拥而入的理由。
(二)用户使用场景那么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顺风车呢?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用户什么情况下会打车,为什么要选择打车。
我认为打车的原因为以下:
白天打车:
有急事,时间紧,坐公共交通太慢。舒适度,坐小轿车更舒服。更有面子。公共交通不方便、到达不了目的地。隐私性,打车避免碰见大众。(有可能)等待时间短,速度快,路线灵活。为了面子,不开车,起码要打车。晚上打车:
那么人们打车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
价格,所以优选拼车,其次快车、出租车、专车。舒适,那么当然是戴着白手套的专车服务最周到。交友,解闷。拼车,大家一路边走边聊,了解不同的人和行业,也是一种乐趣。安全,毋庸置疑,出租车是最正规的,在交管部门有备案的,相对最安全。顺风车,只是打车领域的一个分支。我曾晚上12打到一个沃尔沃顺风车,问顺风车司机做这个的原因,他说主要不是为了挣钱,就是顺路搭个人,补贴一下油费,而如果单纯为了挣钱,拉我这么远,他的车油耗也大,根本连油费都不够。
对于人们选择顺风车的原因,为以下几种:
乘客为了省钱,司机为了补贴油费。为了能多认识人,多交朋友。司机一个人下班回家太无聊,找一个顺路的朋友解解闷也好。四、产品功能和亮点(一)产品功能结构产品分为首页、发现、消息、好友和我的五个模块。产品结构图如下:

每个模块详述:
(二)首页分为车主和乘客模块。车主和乘客可以选择拼车的类型,有:上班、下班、附近、城际路线、周边游。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拼车类型。可以看到,首页是以各种类型的顺风车 banner的广告和推荐活动为主体,毕竟顺风车是用户使用此App最重要的需求。辅以摇一摇车主和推荐的活动,页面整体看起来简洁、功能突出。
车主模块:车主设置、banner、上班接单、下班接单、附近GO、市内路线、关注订单、城际订单、周边游、邀请有礼、单身汪专区、我的订单。乘客模块:banner、摇一摇、上班约车、下班约车、其它预约、城际约车、周边游、邀请有礼、单身汪专区、我的订单。车主模块和乘客模块页面截图如下:

单身汪专区。用户在该专区可查看报名的人,找到自己心仪的人后,可通过花费积分来兑换。兑换后,可获得TA的微信号,对方可选择是否同意加你为好友。
页面截图为:

发现模块展现有趣的事、活动和功能。
推广类有新手领券、奖励计划、积分签到。新手领券是用户分享出去,别人可通过这个链接来领取优惠券。
服务类为企业的盈利项和服务项。主要是针对车主的方便服务,对于所有用户的买卖车服务。
发现模块结构图如下:

发现模块截图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