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觉论语:学而1 怎么学习怎么待人怎么做人?
文/甄城 圣贤文化传承及应用事业者
前言
有一天一个朋友说,你对文化有很多深刻了解又这么专注,可以去头条发布文章啊。我说可以,之前,也一直想出一些书,但是各种机缘不到。另外在近20年的圣贤文化国学领域的沉积,发现很多经典解读有很大出入,另外又没有和生活实际结合。所以,一直想再用当代说话语境解读一下。正好他一说,我就每天写一点吧。论语的章节很多,估计要一年半载的。开始起笔,去挑战一下。不做搬运工了,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首先,还是说说孔子的教学风格,其实,孔子没有自己写经典,论语都是后来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整理的。很多圣贤都没有自己写什么书。这个就是说他们也是在传承先古的智慧。另外,孔子教学都是很生动简约的,就好像过去的禅公案,有一些禅的味道,语句简单,但是涵盖内容有很多。又以多种方式传递。常常我们看到论语的语境,就看到一个场景,甚至还用今天的教练启发的方式。所以,现在的教育再怎么先进,你发现都没有超越孔子的教育方式,甚至不如他的方式。我们来看第一段!
孔子用了很少的字,阐述了三个场景,表达如何学习,如何待人,如何做人?
如何学习: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
很短的一句,高度概括,说怎么学习呢?要学了要不断的复习和练习。现在我们学习,往往很敷衍,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听一下,然后,事后随着聚会娱乐就忘记了。我在教学中明白这个道理后,设计了在线打卡,日常功课,行为上练习,效果真的很好。如果,我们真正的学了又练,最后是什么感受,就是喜悦。这个我深有体会,最早年轻的时候是娱乐开心和朋友聚会开心。后来,学习传统文化,开始读经,后来深入看经,再后来给他人解读,越来越开心。如现在,写这些,都是很喜悦的。为什么?因为,学习又练习就是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久了,就产生喜悦。这个喜悦的能量层度很接近大彻的状态所以很喜悦。有的甚至叫法喜。很多人学佛经的就是很开心,就法喜充满。所以,你看孔子多厉害,就一句话。没有废话,直接给我们本质。
如何待人: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
如何待人?孔子又用场景说话了,朋友从远方来了,要很开心啊!过去,我们是这样的,来个朋友,我们要炒上几个小菜,热情款待,对方也带些土产。大家聊聊天,相互问候,很专注啊。很快乐啊!现在,我们不是了,一个朋友来不是快乐的自然的,孔子描述的一种天真自然的往来。我们现在朋友来不一定是探望你,当然,微信发达也有关系,交通发达也有关系。但是,现在看朋友往往是有事情,不然,老死不相往来。另外,接待朋友自然也变味道了!抖音有个小品,叫打电话问你在不在?回答者很为难,说不要问我在不在?你要先说事情,呵呵。因为,多数你说在,对方的事情就来了。现在的探望也是变了,所以,接待也是。记得一个山区的小伙子小李去了北京,做了个小职员,从此老家人经常有事都找他,这个人来北京啊,那个亲属也来了,他都要去接待。如果,不接待就翻脸了。后来,他因为分身不了,很多朋友没有接待上,于是,都不理他了。他很是烦恼,后来,学了传统文化,也渐渐的放下了。他在北京接待是消耗很大的,吃饭住宿,而他回老家,朋友也是吃请,但是,那个真不一样的付出。尤其,他在北京只是一个小打工仔。还有人看到他真实混的一般,过后,还瞧不起他。所以,孔子在过去就告诉,朋友来,要快乐,但是,是彼此的真心探望。今天的朋友,已经不是所谓的真心朋友了,所以,也要智慧的处理。后来,小李也正常的面对,有时间方便就去接待,有事情就直接告诉。其实,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就是顺便找他,希望他请 吃饭或者接待一下罢了。没有事情也把他忘记了。
如何做人?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这句给的特别好,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就是君子。这里有2个要点,一个是人不了解自己,一个是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是人间德行的标志人物。他的表现是什么,后边都有。这里开头就讲了一点,就是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这个是简单表达了一个地方。其实,君子有很多表现。而不生气,就是一个很直观的表达。假如这个人遇到什么都不生气,都一直喜悦当下,这个人就很不简单了。就是相当于君子的一部分了。孔子说这样就很靠近君子了。如上面讲的小李,曾经很困惑,因此失去了亲属和很多朋友同学的关系。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不生气了,依然祝福。只要有时间方便,找到他,他依然帮助。不理解就不理解,也不解释。这个就是君子的表现呢。这个知一个表示聪明,学问,也可以表智慧。古人的字很多是通假,所以,一个字往往能表达多重含义。这这个就会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束语:亲爱的读者们
学而的第一小段我就以我对经典多年的实践,做了个解释分享,不恰当的地方还望见谅,只代表个人理解。另外,论语上半部还是道的形而上的层面,就是告诉我们根本了,但是,具体怎么在日常中改善,做到,是需要参加共同学习了,这个还真的与孔子先生无关了。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具体当代的一些修行方法,我们可以有机会相关关注了,在线下可以一起修学。
--甄城敬启
2020-8-14 于珠海
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