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年来给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瑰宝奇珍。就拿我们的13朝古都城西安来说,那里就流传着一句话:"随便一锄头下去都是宝贝",修个地铁都能挖出上百座古墓,建个学校也能挖出汉墓群。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九朝古都洛阳、六朝古都南京等等,处处蕴藏着中国古老文明的气息和魅力。
就连在天河锁钥——青海,也真有人一锄头挖出大堆的宝贝:女民兵陶金兰在劳作时挖出了大量银元,但她却不为金帛而动心,把挖到的67981枚银元全部上交,最后换得缝纫机与锦旗等荣誉奖励,令人感叹不止。
01 银元的价值
银元俗称"洋钱"或"大洋",是一种含银90%左右的合金,属于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自西班牙开始海上殖民后,西班牙银元也便开始在世界流通。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开始流入中国。
但是,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清廷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也被称为龙洋。不过龙洋在当时流通的并不多。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各类政权频道更迭,局势错综复杂,市面所流通的货币也五花八门。但银元因为使用方便、做工精美,含银量极高而受到老百姓认可,成为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尤其像袁大头这种知名的主流银元,直到建国初期仍在流通。
据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可知,每枚银元总重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绝大多数使用银元的国家的铸造标准都与此接近,以便于国际间贸易往来。
而如今,银元作为收藏爱好者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据透露,一枚银元最低800元起步。另外,除了银元本身的金银价值和升值价值之外,它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因为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份子,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每种银元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满载着彼时的社会格局、人文环境等,刻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这些都是银元真正的无价之处。
由此可见,6万多枚银元的价值之高。要说随手一挖就能挖到数万枚银元,那真是飞来横财,是人都会做梦笑醒。然而,陶金兰面对意外挖到67000多枚银元,却眼也不眨的捐献了。那么,陶金兰到底是有多幸运,遇到了什么机缘,竟能挖出那么多银元呢?
02 地藏意外之财
1982年6月的青海省贵德县,自来水管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其中有一段水管要经过县园艺场的楼梯,因为位置特殊只能靠人力:要先把场地都清理翻修一遍,运送土方,然后再徒手打通一条八十公分宽,深一米五的巷道,面对如此费时费力难度高的工程作业,大家都不愿意包干。
当时18岁的女民兵陶金兰自告奋勇地把这个艰苦工作接了下来。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工作,陶金兰动员自己的家人一起,每天顶着六月的炎热干活,坚持保证工程进度。
6月16日这天,陶金兰正如往常一样全力干活,猛然一锹下去,就听到了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把她吓了一跳。她轻轻拨开泥土就看到了破碎的瓦罐和大片白花花的东西,再挖,又出来更多甚至直接没过陶金兰的脚,她赶紧叫堂哥陶恩铭来看,但擦干净泥土后兄妹二人还是看不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于是,身为女民兵的陶金兰牢记"遇到任何情况都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的原则,让陶恩铭在原地守护,而她赶紧将情况上报,当时贵德县的刘剑书记亲自接待了陶金兰。随后,文物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确认了陶金兰挖到的正是银元。
在发掘工作进行中,越来越多的银元显露出来,根据统计,最终共挖出银元67981枚,其中包括1569个银锞,总重量达到2吨!据说当时银元装在麻袋里,足足装满了两拖拉机。而且这些银元种类多样,除了常见的袁大头、孙小头、船洋,还有罕见的龙洋也数量不少。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整整三天才完成清点工作。
经文物专家估算,这批银元按当时物价计算起码价值36.9万元,更别提它们那无法估量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那也太惊人了。这在1982年可谓是泼天财富。但陶金兰兄妹却毫不犹豫将它们无偿捐献给了祖国。当时贵德县发掘银元的现场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大家纷纷感叹陶金兰的大义和魄力,之外也很疑惑:这些银元到底为何被埋在贵德县?背后有什么来头?
03 银元被埋之谜
据考古专家们研究发现,这些银元极有可能和一个叫马元海的人有关,而《贵德文史资料》也有记载,挖出银元的地方曾是马元海的官邸。所以,这些银元,很可能就是他的家产。到底是不是呢?马元海又是何许人?
清光绪十四年(1888),马元海出生于甘肃河州莫尼沟,曾任清末民初时的西宁镇总兵、甘边宁海镇守使等。1918年,马元海任宁海军步前营帮办,驻防贵德。
据《贵德文史资料》记载,马元海到贵德后,笼络当地的政客、名商等,逐渐插手干预地方政权,培养爪牙,还把势力蔓延至贵德西南部的各个牧区,成为当地最大军阀。贪婪无厌的马元海利用各种手段压迫盘剥百姓,无所不尽其极地搜刮民脂民膏,称霸当地,成为无恶不作的"土皇帝",使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此外,狂妄的马元海还和西北马家帮一起,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做了其他很多暴虐残忍的坏事,欺压得西北地区民不聊生有学者曾评价说马元海所在的马家帮"对待民众的残忍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泯灭人性的行为。"
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马元海将几十年来从民间搜刮所得财产全部埋藏起来,同时将那些帮助他埋藏钱财的人全部处理掉,并试图逃往国外。然而,无论如何苟延残喘,正义的审判终会来临。最终,马元海走投无路带领残部投降,却一直没有交出自己埋藏的宝物,直至他1951年去世后,他埋藏的这批宝物更是去向成谜,引得无数寻宝者费尽心思也不得而知。
直到这次陶金兰、陶恩铭1982年的大义之举才揭开谜底:这近70000枚银元,就是马元海当初剥削民众,肆意抢掠所得的不义之财。
而能够使这些财物最终又回到了国家和人民,离不开陶金兰高尚的觉悟。
不过,很多人很好奇,当年大气正直的陶金兰后来怎么样了?
04 献宝后的陶金兰
陶金兰兄妹献宝义举轰动一时,大家都非常敬佩他们那比珍宝更闪光的品质,为了奖励他们的巨大贡献,贵德县政府授予他们"先进个人"荣誉,记三等功一次;随后又被青海省树立为青海省军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标兵",记一等功一次,每人500元现金奖励。
到了1983年,他们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被国家记了一等功,后来还出席了全国英雄模范大会,获得"三总部"特发的荣誉,并且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及物质奖励自行车一辆、缝纫机一台等。这些都是对陶金兰兄妹的至高认可和嘉奖。
由于事迹被全国各地的媒体屡次报道,陶金兰一时名声大噪。然而难能可贵的是,陶金兰面对财宝不为所动,面对荣誉更是淡定如斯,她一直不忘初心,在平淡的生活中,认真工作,回馈社会,尽力为国家奉献出个人力量。
她经常参加各种爱心活动,力所能及做出善举:无偿照顾孤寡老人危忠义长达9年,还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
虽然,陶金兰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她的大义、她的品格、她的善念却影响激励着很多人。
纵观整个献宝壮举,陶金兰兄妹带给世人的是无可估量的价值。首先,银元背后所展现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文物珍藏、国宝传世等多重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观令人深受触动。其实,我国还有很多像陶金兰这样的人,正因如此,我们国家才会越来越好!